[实用新型]电磁波加热实现超临界热复合强力驱油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53318.7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399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邓惠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晓亮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朱坤鹏;王春光 |
地址: | 10000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临界 电磁波加热 驱油设备 热复合 地面装置 电磁感应 多相介质 复合强力 依次连接 注入管柱 加热 本实用新型 超临界状态 原油采收率 注空气采油 电磁波 封隔器 水加热 注气阀 油藏 油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波加热实现超临界热复合强力驱油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电磁感应强力加热多相介质的地面装置(10)和超临界复合强力注入管柱(20),电磁感应强力加热多相介质的地面装置(10)能够利用电磁波将空气和水加热至超临界状态,超临界复合强力注入管柱(20)含有依次连接的油管(22)、封隔器(24)和单向自动注气阀(25)。该电磁波加热实现超临界热复合强力驱油设备和方法适用于各类油藏的注空气采油。采用该电磁波加热实现超临界热复合强力驱油设备和方法,效果更加显著,能实现在原有空气驱基础上提高5倍‑8倍驱替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5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油开采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电磁波加热实现超临界热复合强力驱油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石油开采领域中,普遍采用以能源换能源的方式进行采油,这种传统的一、二次采油方式浪费了大量的电力和原油能源。空气驱采油是新兴的一种石油开采技术,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降低采油成本,大幅提升采油的速度和采收率,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创新型采油技术,特别是这种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到煤炭地下气化点火工艺中。
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着异常低温类油层,此类油层在开采过程中由于低温而使得开采效率低下,正常开采手段效果不明显。在蒸汽注入过程中由于保温措施差,热损耗极大,大部分的热量都消耗在注入过程中,蒸汽从井口移动到油层时已经转化成高温热水,为此,需要不断的加大蒸汽注入量来提高蒸汽干度,造成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消耗。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蒸汽注入过程中能源浪费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波加热实现超临界热复合强力驱油设备,该电磁波加热实现超临界热复合强力驱油设备适用于各类油藏的注空气采油,特别是稠油、超稠油油藏。采用该电磁波加热实现超临界热复合强力驱油设备和方法,效果更加显著,能实现在原有空气驱基础上提高5倍-8倍驱替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50%以上。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实用新型是:一种电磁波加热实现超临界热复合强力驱油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电磁感应强力加热多相介质的地面装置和超临界复合强力注入管柱,电磁感应强力加热多相介质的地面装置能够利用电磁波将空气和水加热至超临界状态,超临界复合强力注入管柱含有依次连接的油管、封隔器和单向自动注气阀。
电磁感应强力加热多相介质的地面装置含有至少一根导磁钢钢管,导磁钢钢管成螺旋状,导磁钢钢管外套设有感应电缆,该感应电缆连接有感应加热电源。
导磁钢钢管的入口端连接有供水供气系统和控制压力泵,导磁钢钢管的出口端连接有输出管线、流量调节阀门、测温测压装置和单向阀门,导磁钢钢管的下方设有支架。
电磁感应强力加热多相介质的地面装置含有四根并排设置的导磁钢钢管,导磁钢钢管的外径为50mm,导磁钢钢管的壁厚为10mm,导磁钢钢管的长度为100m。
油管外套设有毛毡、隔热管和加热管线,单向自动注气阀的开启压力为25兆帕,单向自动注气阀的下端连接有导热管柱。
封隔器包括直立的正反螺纹杆,正反螺纹杆外含有从上向下依次套设的螺杆驱动机构、锚爪椎体、密封钢体和密封件椎体,螺杆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正反螺纹杆自转,密封钢体的上端沿周向间隔的设有多个锚爪安装槽,每个所述锚爪安装槽内均通过锚爪销轴铰接有锚爪,密封钢体的下端沿周向间隔的设有多个扇片安装槽,每个所述扇片安装槽内均通过扇片销轴铰接有金属密封扇片,锚爪椎体和密封件椎体均与正反螺纹杆螺纹连接,锚爪椎体的内螺纹的旋向与密封件椎体的内螺纹的旋向相反,密封钢体与正反螺纹杆间隙配合。
锚爪的一端通过锚爪销轴铰接于所述锚爪安装槽内,锚爪的另一端的位于密封钢体的外侧,且锚爪的另一端的位于锚爪的一端的上方,当正反螺纹杆自转时,锚爪椎体能够向下移动并推动锚爪以锚爪销轴为轴向下转动;密封钢体的上端的外表面设有正多形结构,锚爪椎体的下端的内侧设有下插入槽,密封钢体的上端匹配的插接于锚爪椎体的下端内,锚爪椎体的下端的外侧呈锥形结构或球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晓亮,未经邓晓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533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