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CT引导下体部固定穿刺导航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747485.0 | 申请日: | 2018-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08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 发明(设计)人: | 葛武;李伟;何港;顾晋禛;宋庆民;席永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九江梵维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B34/20 | 分类号: | A61B34/20;A61B17/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梁永昌 |
| 地址: | 332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ct 引导 下体 固定 穿刺 导航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CT引导下体部固定穿刺导航定位系统,包括固定底座,X轴、Y轴、Z轴移动滑轨系统组成的三维直角坐标定位支架,一体式水平垂直平衡移动支架装置,定位显示角度嵌入板和3D托架及3D穿刺模板,整个装置在三维立体直角坐标定位上,在移动过程中互相平衡,使床板的平面、底座的绝对平面和3D穿刺模板的相对平面达到高精度平行,使垂直于3D穿刺模板的穿刺针的角度偏差大大降低,能够精准定出穿刺点及穿刺角度,进一步提高了CT导向穿刺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CT引导下体部固定穿刺导航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制定肿瘤靶区提供保障,治疗前CT引导下的微创诊疗应用越来越广泛,CT导向下的精准穿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通过CT扫描,设计肿瘤穿刺诸靶点及标记穿刺点,计算机测量设计穿刺路径深度、角度及靶区三维消融范围。治疗计划制定后,手术穿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治疗计划。该项诊疗技术的关键因素是精准穿刺,在于针对穿刺点选准穿刺针的角度和深度,而角度则是一个较难控制的因素,因此影响到穿刺精确度的主要因素是穿刺针的进针角度。如靶点定位穿刺不准确致使治疗区域脱离肿瘤区域,肿瘤区域仅部分灭活或未完全灭活。目前,临床使用的方法是根据CT扫描图确定进针点及穿刺角度,因CT能清晰显示病变大小、形态、位置、坏死空洞区,故可精确确定进针部位、角度和深度,但在穿刺过程中,是根据医生的经验徒手操作完成,由于穿刺针的进针角度是三维立体空间角度,单纯的经验操作会因目测偏差,定位不准,操作水平,临床经验,判断能力等原因,造成穿刺治疗的成功率较低,尤其是肺部的穿刺难度更大,需要反复的调整和CT扫描确认,不但延长手术时间,加大了穿刺率,同时给病人增加了痛苦及手术风险。
通常CT引导下的穿刺过程流程如下:
(1)术前扫描病灶部位的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肿瘤与周围组织机构的三维立体解剖关系,设计肿瘤穿刺靶点及消融范围,
(2)病人进入手术室后重新进行CT扫描。扫描前在肿瘤部位体表粘贴定位标记,通常采用可在CT图像上显影的金属或定位纸。扫描后,再次进行影像分析,并仔细测算,最终确定肿瘤穿刺靶点及皮肤穿刺点,完成手术设计后,将诸靶点与皮肤穿刺点一一对应连接,相应两点间的坐标参数即为手术定位穿刺参数。
(3)上述定位穿刺参数确定后,可借助于CT设备上的轴位断层面光标,开启该光标在病人体表的投影线即为定位坐标的Z轴,设计时皮肤穿刺点所对应的体表定位标记点(Y轴)与CT光标的交点即可确定为皮肤进针点,用不退色记号笔在皮肤上进行标记。
(4)皮肤进针点确定后即开始穿刺肿瘤靶点。以往的徒手穿刺中,通常借助量角器确定进针角度与设计穿刺角度尽可能保持一致。这个过程中徒手操作往往误差较大,初学者很难一次成功地准确穿刺设计靶点。在穿刺过程中,往往又需要反复CT扫描确认并调整穿刺针的角度和人体断层平面的夹角,从而使手术时间延长、病人辐射量增加,同时反复穿刺和肿瘤靶点穿刺精准性差而造成手术并发症的增加,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CT引导下体部固定穿刺导航系统,解决了穿刺过程中穿刺针的导向问题,提高了皮肤靶向穿刺的精确性,解决了穿刺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了CT导向穿刺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九江梵维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九江梵维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474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方便使用的药液熏蒸雾化美容仪
- 下一篇:一种增压热水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