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热管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包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45612.3 | 申请日: | 2018-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861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杨书强;李飞鸿;黄晓;于旭东;陈江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2;H01M10/6569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装置 电芯 电动汽车电池 电池包壳体 热管导热板 热管技术 电池组 本实用新型 电池模组 冷凝端 液冷管 蒸发端 导热 底板 电池包壳 电芯端面 冷却功能 内部填充 排列方向 散热效率 散热液体 依次排列 可流动 散热 空腔 紧贴 电池 体内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热管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包散热装置,电动汽车电池由电池包壳体以及安装在电池包壳体内的若干电池模组构成,所述电池模组设有若干块依次排列的电芯,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若干片沿电芯排列方向分布且紧贴在各电芯的同一侧的热管导热板,和/或一整片状且与电池组的每块电芯端面接触的热管导热板,以及底板,与热管导热板相连并与电池包壳体接触;在散热装置内设有空腔或者液冷管,空腔或者液冷管内部填充有可流动的散热液体,散热装置设有蒸发端和冷凝端,蒸发端位于和电芯或电池组接触的区域,冷凝端位于和电池包壳体接触的区域。本实用新型利用高效导热的热管技术,实现电池被动冷却功能,散热效率高、散热速率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池的散热,具体涉及到一种基于热管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包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比功率高、能力密度大、寿命长、自放电率低和贮藏时间长等优点,已逐步取代其他电池成为主要的车用动力电池。虽然锂离子电池有许多优点,但是锂离子电池在使用工况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电池温度升高。电池温度过高时,一般会采用限制高压电池系统充放电功率的策略,来避免电池温度继续快速升高。但是限功率策略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对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性能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充电时电池高温限功率会导致充电功率及电流减小,充电时间相应延长;另一方面,放电时电池高温限功率会导致车辆加速等行驶性能降低,具有潜在的行驶安全性隐患。因此,电池温度过高时,一般会采用冷却措施给电池进行冷却。
目前,国内外主流的电池冷却方式有风冷、液冷、相变材料冷却、热管冷却等。其中风冷方案由于需要设计和预留风道的空间,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很低,散热效率低,电池温度一致性差等缺点,逐渐被市场所摒弃。液冷方案具有散热效率高,温度一致性好等特点,是目前电池冷却采用最多的冷却方式,但是液冷方式也具有空间布置要求高,结构复杂,成本高等缺点,导致很多电池包无法采用。相变材料冷却方案由于不易密封等缺点,目前尚未有量产方案。热管冷却是一种新型的电池导热及冷却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质量小、导热效率高等优点,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空间紧凑,无法布置风冷或者液冷装置,但是具有散热需求的电池包,提供一种热管被动冷却方案。
本实用新型方案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热管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包散热装置,电动汽车电池由电池包壳体以及安装在电池包壳体内的若干电池模组构成,所述电池模组设有若干块依次排列的电芯,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若干片沿电芯排列方向分布且紧贴在各电芯的同一侧的热管导热板,和/或一整片状且与电池组的每块电芯端面接触的热管导热板,以及
底板,与热管导热板相连并与电池包壳体接触;
在散热装置内设有空腔或者液冷管,空腔或者液冷管内部填充有可流动的散热液体,散热装置设有蒸发端和冷凝端,蒸发端位于和电芯或电池组接触的区域,冷凝端位于和电池包壳体接触的区域。
进一步的,空腔或者液冷管一部分设置在热管导热板内,其余部分设置在底板内。
进一步的,空腔或者液冷管内具有真空度,且内部填充的散热液体沸点在30℃—40℃范围内。
进一步的,热管导热板与电芯和/或电池组的接触面粘附有导热胶。
进一步的,电池包壳体外侧设有散热翅片。
进一步的,相连2块电芯之间的热管导热板两侧同时与该2块电芯相对的一侧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
(1)结构简单,散热装置大致呈T型或者L型,其热管导热板与电池接触,底板与电池包接触,进而将电池的热量有效传导至电池包散发出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456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辆蓄电池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动力电池控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