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氢燃料电池用符合流场板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744482.1 | 申请日: | 2018-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860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 发明(设计)人: | 方忠慧;张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芬华氢能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8/0258 | 分类号: | H01M8/025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极板 承载架 后端面 绝缘 出气口 引流管 透孔 氢燃料电池 导流管 流场板 质子膜 连通 板状结构 对电极板 气流输送 横断面 侧表面 定位槽 均匀性 前端面 运行时 散热 均布 位槽 发电 | ||
本新型涉一种氢燃料电池用符合流场板结构,包括金属极板、绝缘承载架、导流管、引流管、出气口,金属极板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板状结构,金属极板上均布若干透孔,金属极板后端面与绝缘承载架相互连接,绝缘承载架后端面与金属极板后端面相互连接,绝缘承载架后端面与金属极板后端面均设定位槽,引流管嵌于定位槽内,引流管侧表面通过出气口与透孔相互连通,且每个出气口均与一个透孔连通,导流管嵌于绝缘承载架前端面。本新型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气流输送作业的效率,提高气流与质子膜接触时的均匀性和压力,另一方面可有效的实现对电极板、质子膜在发电运行时进行降温散热作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结构,确切地说是一种氢燃料电池用符合流场板结构 。
背景技术
目前氢燃料电池中的流场板是对参与发电作业的氢气、氧气进行导流并提高气体与质子交换膜间接触效率,从而达到满足并提高氢燃料电池发电作业效率的目的,但当前所使用的流场板均为传统结构,即在金属极板上增设用于导流用的凹槽结构,如申请号为201220516141.5的专利文件中所记载的流场板结构,当前传统的流场板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一方面存在对气流引流及分布作业效率相对较差,不能有效提高气体与质子交换膜均匀接触,且接触压力稳定性也相对较差,从而严重影响了氢燃料电池发电作业的稳定性和发电效率,另一方面也无法对氢燃料电池运行时的热量进行散热,从而易造成氢燃料电池运行发热量大的弊端,除此之外,当前的流场板往往均为一体式金属板状结构,因此结构模块化相对较差,当局部发生故障后则直接导致流场板损毁,且修复率极低,严重影响了流场板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氢燃料电池用流场板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氢燃料电池用符合流场板结构,可有效的提高气流输送作业的效率,提高气流与质子膜接触时的均匀性和压力,极大的提高氢燃料电池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氢燃料电池用符合流场板结构,包括金属极板、绝缘承载架、导流管、引流管、出气口,金属极板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板状结构,金属极板上均布若干透孔,透孔环绕金属极板轴线均布并与金属极板前端面及后端面垂直分布,金属极板后端面与绝缘承载架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绝缘承载架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且绝缘承载架后端面与金属极板后端面相互连接,绝缘承载架后端面与金属极板后端面均设定位槽,且绝缘承载架后端面与金属极板后端面的定位槽同轴分布并构成闭合腔体结构,定位槽至少一条,各定位槽环绕金属极板轴线均布并与金属极板轴线垂直并相交,引流管数量与定位槽数量一致,嵌于定位槽内并与定位槽同轴分布,且引流管后端面通过分流管与导流管前端面相互连接,各引流管间相互并联,引流管侧表面通过出气口与透孔相互连通,且每个出气口均与一个透孔连通并同轴分布,导流管嵌于绝缘承载架前端面并环绕绝缘承载架轴线呈螺旋状结构分布,且导流管前端面位于绝缘承载架中点位置处,导流管后端面位于绝缘承载架侧表面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透孔孔径为0.1—1毫米,相邻两个透孔之间间距为1—5毫米,且透孔总体积为金属极板总体积的10%—50%。
进一步的,所述的透孔轴向截面为矩形、等腰三角形及等腰梯形中任意一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透孔轴向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及等腰梯形中任意一种结构时,透孔位于金属极板前端面孔径为位于金属极板后端面孔径的1.5—3倍。
进一步的,所述的金属极板后端面设散热板,且所述的散热板通过绝缘承载架与金属极板后端面相互连接。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集成化、模块化程度高,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气流输送作业的效率,提高气流与质子膜接触时的均匀性和压力,另一方面可有效的实现对电极板、质子膜在发电运行时进行降温散热作业,从而极大的提高氢燃料电池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芬华氢能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未经芬华氢能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444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氢燃料电池组的碳基双极板结构
- 下一篇:燃料电池双极板的粘合槽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