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38291.4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441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敬洁;高永恒;朱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1/26 | 分类号: | C12M1/26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李鹏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伸缩杆 伸缩电机 旋转杆 样品采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 土壤微生物 内部固定 下端 轴承 影响检测结果 固定板中间 接触式连接 表面固定 螺旋叶片 内部连接 上端固定 固定板 人工的 上端 土壤 省力 省时 竖直 左端 微生物 电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中间内部固定连接有轴承,轴承竖直方向中间内部连接有旋转杆,旋转杆上端连接有电机,旋转杆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电机,第二伸缩电机下端连接有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下方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第一支架下方中间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水平方向中间内部接触式连接有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左端连接有第一伸缩电机。本实用新型避免了人工的参与,既省时又省力,而且也防止了人工接触土壤,使人体带入微生物到土壤中,影响检测结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微生物采集领域,具体是一种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的总称。其个体微小,一般以微米或毫微米来计算,通常1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几百亿个,其种类和数量随成土环境及其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变化。它们在土壤中进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过程,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经历了微生物纯培养、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库、微生物生物标记物、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的配合将为土壤微生物学研究提供较好的前景。
在对土壤微生物进行研究之前,首先必须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采集,现有的土壤微生物采集装置一般结构大致相同,结构比较复杂,而且使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需要人工参与较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会使人体带来的微生物掉入土壤中,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样品采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下端安装有轮子,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中间内部固定连接有轴承,轴承竖直方向中间内部连接有旋转杆,旋转杆上端连接有电机,所述旋转杆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电机,第二伸缩电机下端连接有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下方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所述第一支架下方中间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水平方向中间内部接触式连接有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左端连接有第一伸缩电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机外部设有外罩,外罩中间内部水平方向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固定架,第二电机固定架中间内部与电机左右两侧表面固定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伸缩电机外表面设有固定框架,固定框架左右两侧表面中部通过固定杆与第一支架右侧表面上方和第二支架左侧表面上方固定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框架上下两侧框体中间内部固定连接有防磨橡胶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磨橡胶垫的数量为两个,并且旋转杆下方和第二伸缩杆上方分别穿过两个防磨橡胶垫中间内部,并与防磨橡胶垫接触式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伸缩电机上方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固定架,第一电机固定架另一端与第一支架左侧表面固定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伸缩杆右侧上表面中间内部设有固定槽,固定槽内部接触式连接有样本采集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装置,能够通过电机转动带动旋转杆转动,从而使第二伸缩杆进行旋转,并且在旋转过程中,通过第二伸缩电机的作用,使第二伸缩杆进行上下伸缩运动,从而实现对土壤的钻取,并且通过第一伸缩电机控制第一伸缩杆左右运动,使样本采集筒对土壤进行收集,避免了人工的参与,既省时又省力,而且也防止了人工接触土壤,使人体带入微生物到土壤中,影响检测结果。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382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