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片机控制直流用电器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734372.7 | 申请日: | 2018-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34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 发明(设计)人: | 王邠;邓建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 地址: | 21001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继电器 光电耦合器 单片机 直流用电器 单片机控制 二极管 外部电路 限流电阻 用电器 非门 电路 本实用新型 输出端连接 电源引脚 反向并接 反向并联 间接控制 快速开合 输入端 串联 隔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片机控制直流用电器电路,由C8051F系列单片机、光电耦合器、非门7406、直流继电器、直流用电器组成。C8051F系列单片机通过非门7406连接光电耦合器的限流电阻的一端,限流电阻的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相连,光电耦合器的电源引脚供3.3V电压,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连接直流继电器,直流继电器的输入端反向并接一个二极管,直流继电器串联在用电器与DC电源之间。使用光电耦合器实现了单片机与外部电路的隔离,使用直流继电器实现了单片机对用电器的间接控制,保护了单片机不受外部电路和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在直流继电器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实现了直流继电器的快速开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间接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光耦隔离的利用继电器实现间接控制的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单片机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从小到幼儿玩具大到航天飞行器,都广泛而普遍的采用了单片机作为控制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单片机处理各种实时或者非实时指令,然后通过单片机的输入输出口对外传递计算或者控制命令,而在实际应用中,单片机是弱电器件,无法直接与用电器相连或者驱动外部电路直接工作,则需要设计外部电路,实现间接控制,同时,由于外部电路工作的环境差异,各种突发或者随机干扰可能会影响单片机的工作或破坏单片机,所以需要一种电路,实现单片机与外部电路的隔离,同时实现对外部用电器的间接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单片机控制直流用电器电路。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单片机控制直流用电器电路,由C8051F系列单片机、光电耦合器、非门7406、直流继电器、直流用电器组成;C8051F系列单片机通过非门7406连接光电耦合器的限流电阻的一端,限流电阻的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相连,光电耦合器的电源引脚连接电源,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连接直流继电器,直流继电器的输入端反向并接一个二极管,直流继电器串联在用电器与DC电源之间。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C8051F系列单片机型号为C8051F930。
上述的光电耦合器的电源引脚连接3.3V电压。
上述的光电耦合器由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组成,当发光二极管导通发光时,光敏三极管导通,反之截止。
上述的发光二极管的输入电流为10-20mA,导通压降为1V,限流电阻的阻值为200Ω。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为:控制指令通过C8051F930的P2.0引脚输出,如P2.0=1,则非门7406输出0,故发光二极管导通并放射光线,光敏三极管在光线作用下导通,启动直流继电器端三极管导通,直流继电器有电流通过,电感线圈吸合开关,启动直流用电器;反之,P2.0=0时,发光二极管截止,光敏三极管也截止,直流继电器的电流突然被切断,直流用电器断电停止工作。而电感的特性使得它会产生较强的反向电动势,这种反向电动势就会继续吸合开关,从而导致用电器不能及时关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直流继电器两端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电流被切断时,反向电动势会驱动二极管导通,形成回路,降低电动势,释放开关。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使用光电耦合器实现了单片机与外部电路的隔离,使用直流继电器实现了单片机对用电器的间接控制,保护了单片机不受外部电路和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在直流继电器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实现了直流继电器的快速开合。而且电路简单、可靠,降低了外围电路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343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