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灸毫针夹持进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29081.9 | 申请日: | 201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535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雄;何兴凤;魏云雪;刘访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龙涛 |
地址: | 5500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管 通孔 针体 推射器 夹持进针器 一端设置 针灸毫针 消毒 背离 本实用新型 便于携带 密封状态 皮肤表面 外界环境 针体长度 针体端部 活塞 消毒巾 消毒液 沾染 刺入 抵接 盖体 伸入 细菌 皮肤 伸出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针灸毫针夹持进针器,包括针体,还包括套管,套管长度大于针体长度且一端设置有供针体通过的通孔,套管背离通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套管中设置有能在套管中移动的推射器,针体端部固定在推射器上且伸入套管中。平常存放时,推射器位于套管中背离通孔的一端,此时针体完全位于套管内,由于此时针体完全存放于套管中,因此也便于存放、便于携带不便担心针体伤人,同时可在通孔处设置活塞或盖体,使套管中呈密封状态,可避免与外界环境接触,即避免细菌沾染;使用时,将套管抵接在皮肤表面,推射器向套管内部推动,针体经过消毒囊后从通孔中伸出,刺入皮肤;使用一段时候后,更换设置在通孔处的消毒巾以及消毒囊中的消毒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针器,特别涉及一种针灸毫针夹持进针器。
背景技术
目前针灸学中毫针针刺法大致有: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提捏进针法;4、舒张进针法;5、针筒进针法。以上传统的进针法法,虽然操作简便易行,但违背无菌操作原则不科学之处显而易见,它们都有悖于无菌操作的要求,船用进针方法中前四种对1.5寸以上的毫针进针时,操作者的押手(即左手)和刺手(即右手),虽然亦消毒,但很难达到无菌操作的要求,特别是操作者直接用手指夹持或碰或扶针体,必然会造成针体的污染,有造成患者医源性感染的可能;而针筒进针法,在无菌操作方法,虽略优于前四种,但进针透皮时不如前四种易操作,再者毫针长短不一,针筒的长短相应变化较困难,特别是斜刺或平刺,它更显不便。
再者,世界医学虽然认同中国针灸的临床疗效,但由于质疑中国针灸的无菌操作,致使其成为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中医学者在多年的临床医疗中经长期探索,发明了一种毫针夹持进针器。
如申请号为“200620006248.X”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针灸毫针夹持进针器,在上述专利所公开的结构中,主要包括弹性夹、夹动体,夹动体同弹性夹连为一体并装于弹性夹的前端,夹动体由上夹动体和下夹动体相对应组合而成,在上夹动体和下夹动体相对应的面上均装有毫针夹持板;但是在上述专利中,右手握持在进针器上,但需用力夹紧,但初学者掌握不好握持的力度,容易造成针体的掉落,因而使用不便。
因而在此,我们提供一种使用更为方便的针灸毫针夹持进针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灸毫针夹持进针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针灸毫针夹持进针器,包括针体,还包括套管,所述套管长度大于针体长度且一端设置有供针体通过的通孔,所述套管背离通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套管中设置有能在套管中移动的推射器,所述针体端部固定在推射器上且伸入套管中。
作为优选,所述推射器包括手柄以及插接在套管中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为抵接在套管内壁上的橡胶块。
作为优选,所述套管内设置有消毒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消毒装置包括消毒囊,所述消毒囊与通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处设置有橡胶密封圈,所述消毒囊中填充有消毒液。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内壁上设置有消毒巾。
作为优选,所述消毒巾由无纺布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套管由亚克力树脂板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套管上设置有刻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未经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290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