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配电线路测温线夹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23025.4 | 申请日: | 201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50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弋;刘涵榕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弋 |
主分类号: | H01R4/22 | 分类号: | H01R4/22;H01R4/18;G01K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40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温线 输配电线路 挤压单元 测温腔 电线 线段 夹具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电线穿过 接触不良 缺陷产生 停电故障 高压电 电线夹 内结构 永磁铁 滑动 扭动 弹簧 滑落 拉紧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配电用夹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输配电线路测温线夹,经过对测温线夹设置成两部分,并对I、II部分连接处设置测温腔,以及设置在II部分中的挤压单元,使得不仅能够实现对高压电线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而且有效防止了测温线夹在电线上滑动,提高了稳定性,而且还经过测温腔内结构设置以及电线穿过装置内中心,并经过II部分的永磁铁与弹簧、挤压单元的设置,实现了横向、纵向将电线夹紧拉紧,避免了连接处电线滑落或者扭动导致的接触不良或者造成停电故障的缺陷产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配电用夹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输配电线路测温线夹。
背景技术
高压输配电线路实际是一段段输电线连接而成,线夹在接头处起连接作用,这些连接点一般都具有接触电阻,通过的电流越大、压降越高,消耗的功率越多,从而发热升温越高,长时间容易导致输电线烧断,导致由不良故障发展到了电网停电事故;因此,需要对输电线接头测温,及时发现温度升高、及时报警处理,避免发生故障和事故。
传统的温度故障指示器一般为一体成型结构,若检测出现机出现故障之后,需要打开整个线夹,并取下维修或者更换,造成了维护难度较大;而且,传统的温度故障指示器只能在原地起过热指示作用,导致不能及时将过热信息传递到后台或者线路负责人处,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长时间都得不到巡线,往往在不能发现缺陷的前提下,已经出现了故障。为此,现有技术中,有研究者针对该缺陷作出了研究,例如:专利号为201721396227.8的输配电线路测温线夹,经过由上夹、下夹组成,并在上夹顶部开设有窗口,上下夹具的空间形成有第一线槽、第二线槽,并在第一、二线槽内灌装有导热密封胶,并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导热密封胶内;同时包括无线检测主机,实现将无线检测主机独立安装,在无线检测主机出现故障时,能够单独对无线检测主机进行检修、更换处理。
可是,对于线夹的目的,是实现一段一段之间的连接作用的同时,需要实现测温功能的目的,因此,对于连接牢固,避免段与段之间的脱离,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也是线夹设置过程所需要考虑的技术问题,同时,对于测温线夹,还需要要求对温度测定具有灵敏,提高对温度检测的准确性,达到及时性;而现有技术中,设计的测温线夹,其经过对线路两端的出孔管缩小,以实现对电线的加紧目的,该夹紧容易导致电线滑出;并且,对于设计过程中,导致温度传感器与电线之间是经过导热介质来传递,使得电线上的温度往往比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要高,容易致使及时性较差,造成线路熔断,致使停电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配电线路测温线夹。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输配电线路测温线夹,包括第I部分和第II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由前壳体,设置在前壳体一端上的左连接部组成,左连接部上设置有螺孔,前壳体和左连接部均为内空心管,形成过线槽;第II部分由后壳体,设置在后壳体一端的右连接部组成,在设置有右连接部一端的壳体内部设置有永磁铁,永磁铁设置有中心孔;设置在设有右连接部一端的后壳体中心孔上的测温腔;在后壳体内部设置有挤压单元,在挤压单元与永磁铁之间设置有弹簧;在测温腔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经过连接线连通温度检测机。经过对测温线夹设置成两部分,并对I、II部分连接处设置测温腔,以及设置在II部分中的挤压单元,使得不仅能够实现对高压电线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而且有效防止了测温线夹在电线上滑动,提高了稳定性,而且还经过测温腔内结构设置以及电线穿过装置内中心,并经过II部分的永磁铁与弹簧、挤压单元的设置,实现了横向、纵向将电线夹紧拉紧,避免了连接处电线滑落或者扭动导致的接触不良或者造成停电故障的缺陷产生。
为了能够具有更好的技术效果,使得对电线上的温度测定更加准确与稳定,同时能够及时、精确的对电线表面上的温度进行检测,优选,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为环形的,并能够向环形中心缩紧,紧贴在电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弋,未经刘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230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汽车挡风玻璃的纽扣端子
- 下一篇:一种电力电缆绝缘穿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