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器安装结构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19740.0 | 申请日: | 201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678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忠山;朱亮;林寅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水室 前端框架 散热器安装结构 机舱 应力集中结构 挤压 散热器安装 冷却模块 容置空间 预留的 车辆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车辆维修 维修成本 推入 装配 断裂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散热器安装结构,包括前端框架、散热器水室和散热器安装销;前端框架用于与车辆的机舱连接;散热器安装销上设有应力集中结构;前端框架与散热器水室之间设有挤压结构;前端框架受到碰撞时,前端框架通过挤压结构挤压散热器水室,直至应力集中结构断裂后前端框架将散热器水室推入机舱内的预留的容置空间。达到散热器水室朝向机预留的容置空间移动的效果,减少散热器水室的损坏的情况发生,降低车辆维修成本。还涉及一种车辆,包括机舱和冷却模块,冷却模块包括散热器安装结构。散热器安装结构的结构简单,便于装配至车辆上,降低了车辆的维修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散热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汽车使用要求越来越高,用户期望买一辆维修成本较低的车,保险公司也有这个需求;目前欧洲RCAR(汽车修理研究协会)、美国IIHS(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和中国CIRI(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对市场车辆发布一个车辆碰撞损伤等级,指导用户购买低维修成本的车辆。在碰撞事故中,散热器水室损坏比较常见,花费的也比较多。怎样保护散热器水室在发生一般碰撞事故时不损坏,现在大部分公司都采用散热器销断裂来保护散热器水室。
目前的保护散热器水室的方案有以下两种:
其一,如图5所示,车用散热器安装支架包括相互连接为一体的支柱1'和水室底板2',支柱1'与水室底板2'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在受到低速碰撞的情况下断裂的应力集中结构3',应力集中结构3'为设置在支柱1'外周壁上并环绕一周的凹槽;当车用散热器安装支架受到一定程度的低速碰撞时,支柱1'与水室底板2'之间的应力集中结构3'会先发生断裂,进而保护散热器水室4'和芯体不被破坏,减少损失,由于散热器水室4'和芯体没有被破坏,修复起来更加容易,并能够降低维修成本。
其二,如图6所示,在集水箱10'的一端设有整体式的托架20',整体式托架20'包括底壁201',并通过二个侧壁202'和一个中间壁203'连接在集水箱10'的主体上,托架20'上整体形成有固定销(未图示),其从底壁201'向下伸出。在引起与集水箱10'形成一体的固定销损坏后,可以在托架20'上固定一个附件30'来恢复散热器的功能。该附件30'具有散热器安装销301';附件30'固定于托架20'上后,散热器安装销301'基本上处于原来固定销204'的相同位置。附件30'包括和底壁201'相对的第一底壁302',以及一对设在侧壁202'外侧的第一侧壁303'。附件30'最好通过一对螺栓40'分别穿过位于两个侧壁202'上的各个孔2021',使得附件30'固定在托架12上。
上述两个方案有以下问题:
1、采用穿螺栓结构,穿螺栓结构复杂,成本相对较高;
2、并不能保证发生碰撞时,其他零部件不受到损坏;尤其是当前端框架撞击散热器水室的薄弱部位(如散热器芯体)时,散热器水室会先于具有应力集中结构的支柱、固定销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针对现有方案中在发生碰撞时,散热器水室容易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散热器安装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器安装结构,包括前端框架、散热器水室和散热器安装销;所述前端框架用于与车辆的机舱连接;所述散热器安装销上设有用于在受到碰撞的情况下断裂的应力集中结构;所述前端框架与所述散热器水室之间设有挤压结构;所述前端框架受到碰撞时,所述前端框架通过所述挤压结构挤压所述散热器水室,直至所述应力集中结构断裂后所述前端框架将所述散热器水室推入所述机舱内的预留的容置空间。
可选地,所述挤压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前端框架上的第一撞击凸台;所述散热器水室上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的结构强度高于所述应力集中结构的结构强度;当所述前端框架受到碰撞时,所述第一撞击凸台撞击所述加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197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