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缩空气除杂系统、制氮制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13038.3 | 申请日: | 201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93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郭金刚;潘嘉旺;刘改叶;杨智文;孟凡龙;李渊;王立兵;付茂权;权春阳;王利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科工安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2 | 分类号: | B01D53/02;B01D4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付登云 |
地址: | 037000 山西省大同***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杂装置 压缩空气 制氮 本实用新型 冷压缩空气 热压缩空气 除杂系统 冷气入口 热气入口 制氧系统 制氧装置 混合气出口 混合气入口 空气压缩机 混合气体 含水率 含油率 含杂率 除水 流出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空气除杂系统、制氮制氧系统,解决了空气压缩机流出的压缩空气含油率和含水率较高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混合除杂装置和第三除杂装置,混合除杂装置包括热气入口和冷气入口,热压缩空气和冷压缩空气分别通过热气入口和冷气入口进入混合除杂装置内,混合除杂装置能对流入其内的气体进行除水处理并能将流入其内的热压缩空气和冷压缩空气混合成具有一定温度的混合气体;混合除杂装置的混合气出口与第三除杂装置的混合气入口相连接,混合除杂装置内的气体能流入第三除杂装置中;第三除杂装置与制氮制氧装置相连接,且第三除杂装置内的气体能流入制氮制氧装置中。本实用新型用于降低压缩空气中的含杂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空气除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空气除杂系统、制氮制氧系统。
背景技术
制氮制氧装置包括中空纤维膜,中空纤维膜是以聚砜、二甲基乙酰胺为原料加工成中空内腔的纤维丝,中空纤维膜具有选择性渗透特性,H2O、O2和CO2等杂质渗透较快,N2渗透较慢,这样就使渗透快的与渗透慢的分离。
当向制氮制氧装置的中空纤维膜中通入压缩空气时,位于中空纤维膜内的压缩空气中的杂质H2O、O2和CO2能快速渗透至中空纤维膜外,N2则会滞留在中空纤维膜内,进而从压缩空气中获得氮气。
但是,从空气压缩机流出的压缩空气含油率和水量率较高,油脂会附着在中空纤维摸的内壁上、水蒸气在中空纤维膜内聚集,进而堵塞中空纤维膜,导致O2、CO2、H2O等杂质的渗透速率降低或者不能渗透至中空纤维摸外,导致中空纤维摸不可逆的损坏,同时也会使中空纤维膜内氮气含杂率上升,影响氮气品质。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从空气压缩机流出的压缩空气含油率和含水率较高,容易堵塞制氮制氧装置的中空纤维膜,影响氮气的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压缩空气除杂系统、制氮制氧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从空气压缩机流出的压缩空气含油率和含水率较高,容易堵塞制氮制氧装置的中空纤维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运输)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空气除杂系统,包括混合除杂装置和第三除杂装置,其中,所述混合除杂装置包括热气入口和冷气入口,热压缩空气和冷压缩空气分别通过所述热气入口和所述冷气入口进入所述混合除杂装置内,所述混合除杂装置能对流入其内的气体进行除水处理并能将流入其内的热压缩空气和冷压缩空气混合成具有一定温度的混合气体;所述混合除杂装置的混合气出口与所述第三除杂装置的混合气入口相连接,所述混合除杂装置内的气体能流入所述第三除杂装置中,且所述第三除杂装置能对流入其内气体进行除水、除油处理;所述第三除杂装置与制氮制氧装置相连接,且所述第三除杂装置内的气体能流入所述制氮制氧装置中。
优选的,所述混合除杂装置包括第一除杂装置和第二除杂装置,所述热气入口位于所述第一除杂装置上,所述冷气入口位于所述第二除杂装置上,热压缩空气和冷压缩空气分别通过所述热气入口和所述冷气入口流入所述第一除杂装置和所述第二除杂装置内,且所述第一除杂装置和所述第二除杂装置均能对流入其内部的气体进行除水处理;所述第一除杂装置的热气出口与所述第二除杂装置的滤后热气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除杂装置内的热压缩空气能流入所述第二除杂装置并与所述第二除杂装置内的冷压缩空气混合形成具有一定温度的混合气体;所述混合气出口位于所述第二除杂装置上,所述第二除杂装置通过所述混合气出口与所述第三除杂装置的混合气入口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科工安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科工安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130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块化吸附装置
- 下一篇:余热利用型有机废气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