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振缓冲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92049.8 | 申请日: | 2018-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41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梦龙;吕振伟;王红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森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F16F15/08;F16F15/04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贾东东;王锋 |
地址: | 4615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件 减振缓冲 缓冲块组件 中间缓冲块 紧固结构 两端部 本实用新型 弹性支撑 间隔布置 减少振动 紧固螺栓 上下振动 相向设置 侧面 两侧面 减振 衰减 压紧 电机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减振缓冲结构。减振缓冲结构包括间隔布置的两结构件,两结构件的间隔中夹装有中间缓冲块组件,现定义两结构件的相向设置的两侧面为内侧面,所述中间缓冲块组件分别对两结构件的内侧面弹性支撑;所述减振缓冲结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结构件的外侧面的端部缓冲块组件,以及将两端部缓冲块组件压紧在结构件的外侧面上的紧固结构,所述紧固结构包括贯穿设置在两端部缓冲块组件、两结构件及中间缓冲块组件中的紧固螺栓。具有减振缓冲功能的端部两缓冲块组件能够对结构件的上下振动进行衰减,减少振动对结构件及电机的影响;减振缓冲的效果更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振缓冲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生产装配过程中,缓冲块在汽车的每个系统里都有着重要作用,缓冲块是能够通过减小振动来限制结构件最大形变量、防止弹性元件产生过大变形的装置。在以电能为驱动能源的车辆中,主要采用驱动电机作为动力源来驱动整车运行,驱动电机作为动力输出部分,在车辆行驶中会存在相对于车架的抖动及转动,为了确保电机的正常运行,需要对驱动电机提供可靠的缓冲减振。
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736874U,授权公告日为2016.11.30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的一种纯电动车驱动电机的悬置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电机支架103、电机连接板102、橡胶缓冲块101,其中电机支架103采用螺栓连接装配与车架总成上,电机连接板102采用螺栓与驱动电机的壳体连接,橡胶缓冲块101用于连接电机支架103与电机连接板102,且夹装在电机支架与电机连接板之间,起到了减振缓冲的作用,避免电机支架与电机连接板硬链接而导致电机壳体破坏。在驱动电机驱动整车的过程中,橡胶缓冲块能够对驱动电机实现可靠的固定,缓解驱动电机的抖动,并切断驱动电机振动的传递,避免出现共振现象,同时也能够减少外来振动对驱动电机的影响。
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在作为结构件的电机支架与电机连接板之间仅设置有一个橡胶缓冲块,对驱动电机受到上下颠簸的振动时的衰减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缓冲结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悬置装置对驱动电机的振动衰减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减振缓冲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减振缓冲结构,包括间隔布置的两结构件,两结构件的间隔中夹装有中间缓冲块组件,现定义两结构件的相向设置的两侧面为内侧面,所述中间缓冲块组件分别对两结构件的内侧面弹性支撑;所述减振缓冲结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结构件的外侧面的端部缓冲块组件,以及将两端部缓冲块组件压紧在结构件的外侧面上的紧固结构,所述紧固结构包括贯穿设置在两端部缓冲块组件、两结构件及中间缓冲块组件中的紧固螺栓。
其有益效果在于:在两结构件中夹装有中间缓冲块组件,与设置在两结构件外侧的端部缓冲块组件配合,能够将结构件夹持在具有减振缓冲功能的两端部缓冲块组件中,当电机受到上下颠簸时,会带动两结构件上下振动,而此时两端部缓冲块组件能够对结构件的上下振动进行衰减,将振动传递到两个端部缓冲块组件上,减少振动对结构件及电机的影响;减振缓冲的效果更佳。
进一步的,所述结构件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端部缓冲块组件具有伸入所述通孔中的凸出部分。
其有益效果在于:在端部缓冲块组件上设置有凸出部分,凸出部分进入到结构件的通孔内,增加了端部缓冲块组件与结构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减振缓冲的效果,减小了端部缓冲块组件失效的风险。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缓冲块组件靠近两结构件的其中一端具有径向尺寸由靠近对应结构件的一侧朝向中间缓冲块组件一侧逐渐扩大的圆台结构。
其有益效果在于:增加圆台结构,能够使中间缓冲块组件的形变能力增加,使中间缓冲块组件在受压时能够产生更多的位移,进一步提高减振缓冲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森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森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920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折叠式汽车尾翼遮阳装置
- 下一篇:水陆两栖机器人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