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686098.0 | 申请日: | 2018-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230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 发明(设计)人: | 马东辉;张艳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B60H1/00;B60K1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三通阀 能量回收利用装置 本实用新型 热输出管路 储液壶 导热管 水泵 能量利用率 加热设备 液体转移 加热 吸收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及车辆,其中,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包括热输出管路、第一水泵、第一储液壶和导热管;所述热输出管路包括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第四三通阀、第二水泵和第二储液壶;通过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和第四三通阀配合,能使管路中的液体转移导热管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并对待加热设备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及车辆,能够提升产品的能量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量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如何能够提高产品的能量利用率,从而减少能耗、节约能源成为了各生产商的新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倡导的产品优化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有技术中,燃油动力系统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气体,且该热气体通常通过排气管路作为废气排放至大气环境中,导致发动机产生的大量热量被散发而未得到利用,降低了产品的能量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目前发动机产生的废气中的大量热量被散发而未得到利用,降低了产品的能量利用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量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热输出管路、第一水泵、第一储液壶、导热管;
所述热输出管路包括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第四三通阀、第二水泵和第二储液壶,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储液壶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储液壶的第二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水泵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水泵的第二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二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三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二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储液壶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储液壶的第一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口连接;
所述导热管连接在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第一三通阀之间的管路中,或者连接在所述第一三通阀与所述第二三通阀之间的管路中,或者连接在所述第二三通阀与所述第一储液壶之间的管路中,或者连接在所述第一储液壶与所述第一水泵之间的管路中。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第一端口连通、第三连通阀的第三端口与第一端口连通、第四连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口关闭和/或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关闭、第三连通阀的第二端口关闭和/或第四连通阀的第二端口关闭的情况下,所述热输出管路得到所述导热管的热量;或者,
在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关闭、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关闭的情况下,所述热输出管路停止得到所述导热管的热量。
可选的,所述导热管的第一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导热管的第二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口连接。
可选的,所述热输出管路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热输出管路为电池冷却液循环管路、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管路和空调制热循环管路中的任意一项;或者,所述热输出管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热输出管路为电池冷却液循环管路、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管路和空调制热循环管路中的任意两项;或者,热输出管路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热输出管路分别为电池冷却液循环管路、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管路和空调制热循环管路。
可选的,所述导热管为金属导热管,所述金属导热管的比热容小于或等于1KJ/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860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