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罐蓄热式储能热电联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84443.7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63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顾阳;刘晓宇;苗强;赵思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1K13/02 | 分类号: | F01K13/02;F01K13/00;F01D15/10;F01K21/00;F01K27/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刘士宝 |
地址: | 150036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电联供系统 加热器 供热 电伴热 热储能 蓄热式 储能 单罐 汽轮发电机组 冷却塔 汽轮机高压缸 本实用新型 燃气加热器 蒸汽发生器 汽轮机 材料用量 储能设备 储能装置 电加热器 电源系统 电站系统 介质储罐 面积减小 热电供应 用量成本 除氧器 单介质 给水泵 冷介质 凝汽器 凝水泵 热介质 热用户 运行时 再热器 中低压 发电机 储罐 双罐 电站 供电 电网 高峰 | ||
一种单罐蓄热式储能热电联供系统,涉及热电供应技术领域,为解决丧失电源系统无法运行、双罐储能设备材料用量大成本高、电网非“高峰”时段且汽轮发电机组不运行时热储能电站无法供热及热储能电站系统效率低的问题;包括介质储罐、冷介质泵、热介质泵、电加热器、燃气加热器、蒸汽发生器、电伴热棒Ⅰ、电伴热棒Ⅱ、汽轮机高压缸、再热器、汽轮机中低压缸、发电机、凝汽器、凝水泵、加热器Ⅰ、除氧器、给水泵、加热器Ⅱ、冷却塔、热用户组和供热侧储能装置;本实用新型增加一个能量的来源,可靠性提高了100%;单介质储罐用量成本降低了40%左右,占地面积减小了30%左右;用途为供热及供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电供应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单罐蓄热式储能热电联供技术。
背景技术
热电联供,也叫做热电联产。是指热力发电厂通过一定的方法,在向用户输出电能的同时,也向用户输出热能。热电联产可以大大提高热电厂的热效率。因为,一般的凝汽式机组,汽轮机的排汽损失是很大的。而热电联产机组,通过一些方法。把一部分或者全部蒸气通过汽轮机做功后,再对热用户输出。使排汽损失减小。并且,热电联产解决了城市集中供热的问题,取代了遍地开花的小锅炉。又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社会整体能源利用率。
目前已有公开的与本专利类似的文献《独立熔盐蓄热电站技术及其评价》,此文献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不稳定性及电网“低谷电”问题,通过将过剩电能转为热能加热熔盐并储热的优势,把低品质电力转化为高品质电力,实现对过剩电能的消纳。
此文献技术的缺陷在于:1.若电源供电或电加热相关设备出现故障将导致系统无法储热,发电的可靠性无法保障;2.双罐储能材料用量大,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不利于布置;3.若在电网“低谷”时段储热,“高峰”时段放热进行热电联供,文献中的系统配置只能维持电网用电高峰时段8小时的供热,在电网“低谷”和“平”时段的16小时汽轮发电机组不运行无法供热,无法满足供暖季节24小时不间断的集中供热需求或其它形式热用户的持续性用热需求;4.热储能电站系统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为解决丧失电源系统无法运行可靠性低、双罐储能设备材料用量大成本高、电网非“高峰”时段且汽轮发电机组不运行时热储能电站无法供热及热储能电站系统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罐蓄热式储能热电联供系统,该单罐蓄热式储能热电联供系统包括介质储罐1、冷介质泵2、热介质泵3、电加热器4、燃气加热器5、蒸汽发生器6、电伴热棒Ⅰ7、电伴热棒Ⅱ8、汽轮机高压缸9、再热器10、汽轮机中低压缸11、发电机12、凝汽器13、凝水泵14、加热器Ⅰ15、除氧器16、给水泵17、加热器Ⅱ18、冷却塔19、热用户组20和供热侧储能装置21;
所述的电加热器4设置有电源4-1,电源4-1的电源输出端与电加热器4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燃气加热器5设置有燃气供应装置5-1,燃气供应装置5-1的能量输出端与燃气加热器4的能量输入端连接;
所述的介质储罐1包括热介质层1-1、斜温层1-2和冷介质层1-3,所述的热介质1-1、斜温层1-2和冷介质层1-3依次垂直分布于介质储罐1的内部,所述的热介质层1-1、斜温层1-2和冷介质层1-3将介质储罐1的内部填满,所述的热介质层1-1设置有电伴热棒Ⅱ8,所述的冷介质层1-3设置有电伴热棒Ⅰ7,所述的冷介质层1-3的输出端与冷介质泵2的输入端连接,电加热器4和燃气加热器5的输入端同时与冷介质泵2的输出端连接,电加热器4和燃气加热器5的输出端同时与热介质层1-1的输入端连接,热介质层1-1的输出端与热介质泵3的输入端连接;
蒸汽发生器6的一个输入端和再热器10的一个输入端同时与热介质泵3的输出端连接,蒸汽发生器6的一个输出端和再热器10的一个输出端同时与冷介质层1-3的输入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844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速大扭矩径向啮合齿式全自动盘车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油发动机的气门摇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