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脉瘤栓塞导管和动脉瘤手术辅助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681773.0 | 申请日: | 2018-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362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 发明(设计)人: | 倪冷;狄潇;蒲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杨志廷 |
| 地址: | 100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弹簧圈 导管本体 引导腔 连通 动脉瘤栓塞 充气球囊 充气腔 连接件 导管 导丝 本实用新型 动脉瘤手术 多腔体结构 辅助装置 医疗器械技术 充气接口 导丝出口 导丝入口 球囊导管 一端连接 缠绕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脉瘤栓塞导管和动脉瘤手术辅助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动脉瘤栓塞导管包括连接件和导管本体;连接件与导管本体的一端连接;导管本体包括多腔体结构和设置在导管本体外表面的充气球囊;多腔体结构包括导丝引导腔、弹簧圈引导腔和充气腔;充气腔与充气球囊连通;连接件上设置有与导丝引导腔、弹簧圈引导腔和充气腔一一对应连通的导丝入口、弹簧圈入口和充气接口;导管本体的另一端端面上设置有与导丝引导腔连通的导丝出口;导管本体对应充气球囊所在位置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弹簧圈引导腔连通的弹簧圈出口。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操作复杂、易出现弹簧圈与保护球囊导管缠绕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脉瘤栓塞导管和动脉瘤手术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正常外周动脉血管局限性扩张成囊状,称动脉瘤。动脉瘤瘤壁较正常血管壁薄弱且弹性较差,易破裂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如动脉瘤破裂发生于颅内动脉,患者多表现为剧烈头痛、肢体瘫痪甚至意识丧失。此外,瘤腔内血流长期处于涡流状态,容易继发血栓,如血栓脱落到末梢动脉也可导致急性动脉栓塞,表现为远端脏器急性缺血坏死及功能丧失。因此,周围动脉瘤如不治疗危险性极高。
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及介入器材的改进,动脉瘤栓塞逐渐成为外周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式,动脉瘤介入栓塞时多使用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腔内,通过微导管输送弹簧圈进行动脉瘤瘤腔填塞,从而达到封闭动脉瘤的目的。在多数情况下,动脉瘤部位往往存在靶血管主要分支,为了避免栓塞过程中影响主要分支动脉的血供,目前多使用保护球囊辅助动脉瘤栓塞的方法,在栓塞瘤腔前导入并于病变部位打开球囊,从而达到保护主要分支的目的。但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两次分别放入微导管和保护球囊导管,由于放入导管的操作需要缓慢平滑进行,以免顶在血管壁或动脉瘤壁上,因此分两次放入微导管和保护球囊导管不仅增加了操作的时间,还容易因两个导管之间存在摩擦而增大手术的难度。同时,目前尚无单纯用于动脉瘤栓塞的顺应性球囊,实际操作中可供选择的球囊均为直径相对固定的非顺应性球囊,无法匹配各种口径的靶血管。此外,若保护球囊导管发生位移,还易出现弹簧圈与保护球囊导管缠绕的情况。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脉瘤栓塞导管和动脉瘤手术辅助装置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脉瘤栓塞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操作复杂、辅助球囊无法匹配不同直径血管以及易出现弹簧圈与保护球囊导管缠绕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动脉瘤手术辅助装置,所述动脉瘤手术辅助装置包括上述动脉瘤手术辅助导管,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操作复杂、易出现弹簧圈与保护球囊导管缠绕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脉瘤栓塞导管,包括连接件和导管本体;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导管本体的一端连接;
所述导管本体包括多腔体结构和设置在导管本体外表面的充气球囊;所述多腔体结构包括导丝引导腔、弹簧圈引导腔和充气腔;所述充气腔与所述充气球囊连通;
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导丝引导腔、所述弹簧圈引导腔和所述充气腔一一对应连通的导丝入口、弹簧圈入口和充气接口;所述导管本体的另一端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导丝引导腔连通的导丝出口;所述导管本体对应所述充气球囊所在位置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弹簧圈引导腔连通的弹簧圈出口;所述充气腔远离所述充气接口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充气球囊连通充气入口。
可选的,上述动脉瘤栓塞导管,所述弹簧圈出口上向外延伸出导引管;
所述导引管的管口朝向动脉瘤瘤颈。
可选的,上述动脉瘤栓塞导管,所述导引管由所述充气球囊的表面穿出,且所述充气球囊穿出所述导引管的部位与所述导引管的外表面密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817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用止血钳
- 下一篇:一种新型心内科用止血压迫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