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端子配置机构和胶壳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651264.3 | 申请日: | 2018-10-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08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 发明(设计)人: | 高金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爱瑞克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H01R13/516 |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2 | 代理人: | 杨玉芳 |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厦门市同***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胶壳 容置槽 第二槽 第一槽 端子配置 底座 本实用新型 适配 槽口滑 端子排 活动地 对插 防呆 滑接 容置 置槽 配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端子配置机构和胶壳,端子配置机构包含:具有底座的端子排、用以配置端子的胶壳。底座具有用以容置胶壳的容置槽,胶壳能够自容置槽的槽口滑接于容置槽内。容置槽包含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相连通,且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两者的结构不同。胶壳具有第一胶壳部和第二胶壳部,第一胶壳部的结构与第一槽部的结构相适配,且第二胶壳部的结构与第二槽部的结构相适配。胶壳能够通过相对容置槽自后向前活动地方式滑接于容置槽内。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胶壳与底座的对插的起到防呆的作用,能够避免穿反造成极性错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胶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端子配置机构和胶壳。
背景技术
线束又称电线,属于连接线的一种,其被广泛应用于电脑、家用电器、通讯设备、数码设备等的信号传输或电源连接中,线束的两端压合有端子,以用于线束与线束连接件之间的连接,这样既方便电子设备的装配,又可以保证电子设备内部线路板或电子设备之间信号传输、连接的可靠性。端子完成后要进行插胶壳,现有的胶壳其上通常能够配置多个端子,各个端子通常对应不能的信号输入。现在的胶壳通常配置在端子排上,端子排上具有多个配置胶壳的底座,各底座带有容置胶壳的容置槽。现有的胶壳和底座之间通常没有防呆设计,胶壳可以不同的形态插入底座的容置槽内,其可能导致端子排列后的顺序与预先设计的排列顺序不同(即极性错误)。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端子配置机构,以实现胶壳与端子排底座容置槽的对插具有防呆作用,避免了穿反造成极性错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端子配置机构,包含:具有底座的端子排、用以配置多个端子的胶壳;所述底座具有用以容置胶壳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包含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相连通,且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两者的结构不同;所述胶壳具有第一胶壳部和第二胶壳部,第一胶壳部的结构与第一槽部的结构相适配,且第二胶壳部的结构与第二槽部的结构相适配,以使胶壳仅能以预设的形态滑接于容置槽内;所述胶壳通过相对所述容置槽自后向前活动地方式滑接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一槽部具有:位于第二槽部下侧的第一空间、位于第一空间左侧的第二空间、位于第一空间右侧的第三空间;所述第一胶壳部具有:用于配置端子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上侧且位于第二空间内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上侧且位于第三空间内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二胶壳部位于第一部分上侧且且自第三空间延伸至第二槽部内,所述第二部分位于第二胶壳部的左侧且两者之间具有预设的第一间隙,第三部分位于第二胶壳部的右侧且两者之间具有预设的第二间隙。
较佳地,所述第一部分的下表面包含位于前侧的第一表面和位于后侧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槽部的底壁表面平齐,所述第二表面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向下倾斜。
较佳地,所述胶壳具有两个用于配置端子的端子槽。
较佳地,所述第一部分的左右两侧开设有用以避免端子穿入端子槽卡阻的膨胀槽。
较佳地,所述第二胶壳部为矩形凸起。
较佳地,所述第二部分的上侧和左侧交接部分为圆弧倒角过渡,所述第三部分的上侧和右侧交接部分为圆弧倒角过渡。
本申请另提供一种胶壳,其上能够配置多个端子;所述胶壳具有第一胶壳部和第二胶壳部,第一胶壳部和第二胶壳部的结构不同;所述第一胶壳部具有:用于配置端子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上侧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上侧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二胶壳部位于第一部分上侧,第二部分位于第二胶壳部的左侧且两者之间具有预设的第一间隙,第三部分位于第二胶壳部的右侧且两者之间具有预设的第二间隙。
较佳地,所述第一部分的下表面包含位于前侧的第一表面和位于后侧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向下倾斜。
较佳地,所述胶壳具有两个用于配置端子的端子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爱瑞克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爱瑞克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512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