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粘性无机污泥脱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630081.3 | 申请日: | 2018-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243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 发明(设计)人: | 徐峰;陈绩峰;徐应星;赵军;陈东升;杜文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朗新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鸿佑环保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1/147 | 分类号: | C02F11/147;C02F103/18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瞿网兰 |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絮凝反应池 提升机 变距螺旋 脱水装置 无机污泥 出料口 高粘性 本实用新型 设备故障率 垂直安装 等距螺旋 滤液出口 排水通道 生产效率 污水进口 进料口 上端 出料 泥饼 斜置 运营 | ||
一种高粘性无机污泥脱水装置,它包括絮凝反应池(1),絮凝反应池(1)设有污水进口(2)和排水通道,其特征是所述的絮凝反应池(1)中垂直安装有兼具搅拌和提升的等距螺旋式提升机(3),絮凝反应池(1)的上部设有出料口(4),出料口(4)通过管道(5)与斜置安装的变距螺旋提升机(6)的进料口相连,变距螺旋提升机(6)的上端连接有泥饼出料导罩(7),变距螺旋提升机(6)的下部设有滤液出口(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设备故障率低,能保持长期正常运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装置,尤其是一种含水污泥处理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火电行汪脱硫废水处理后的高粘性无机污泥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火电行业废气因燃煤后烟气中含有硫等污染物,不能直接排放。烟气脱硫一般采用石灰或石灰液处理,脱硫后的废水成分极其复杂,主要为重金属、酸根离子、悬浮物等。三联箱技术作为国内的脱硫废水处理应用最多的一种工艺技术,包含“絮凝—沉淀—中和”。脱硫废水经加碱(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中和后,再加入有机硫、硫酸氯化铁等絮凝剂以及助凝剂等药品将脱硫废水中的悬浮物及重金属沉淀去除。沉淀的污泥经脱水处理后运至渣场进行综合处理,处理出水则经pH调节后进行排放。
三联箱技术是国内普遍采用的脱硫废水处理工艺,废水含固量大而成为制约后继处理的重要因素,不仅导致后继设备故障率高,运行稳定性差,而且需要添加大量辅助设备,增加运行成本。
三联箱底泥特性为:比重大,粘性高,含盐量大(氯离子大于10000mg/L),成分复杂等特点。
目前针对三联箱底泥的高粘性无机污泥脱水处理的装置主要是板框压滤机,但其主要缺点的滤布很容易堵塞而导致处理效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现有三联箱脱水处理装置存在故障率高,处理效率低的问题,发明一种利用变螺距提升机对污泥进行挤压脱水的高粘性无机污泥脱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粘性无机污泥脱水装置,它包括絮凝反应池1,絮凝反应池1设有污水进口2和排水通道,其特征是所述的絮凝反应池1中垂直安装有兼具搅拌和提升的等距螺旋式提升机3,絮凝反应池1的上部设有出料口4,出料口4通过管道5与斜置安装的变距螺旋提升机6的进料口相连,变距螺旋提升机6的上端连接有泥饼出料导罩7,变距螺旋提升机6的下部设有滤液出口8。
所述的变距螺旋提升机6的上部安装有喷淋头9以便对叶片进行清洗。
所述的变距螺旋提升机6的安装筒壁上安装刮刀刀片10,以便在叶片转动过程中将粘附在叶片上的污泥刮下,防止因污泥聚集而影响叶片的正常运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相似设备一般在投加PAM后采用搅拌方式增加污泥絮凝效果,但脱硫废水的污泥比重较大,絮凝后的污泥团沉降在反应箱内无法上升,并且会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反应搅拌机抱死。本实用新型采用螺旋提升的方式有效地克服了污泥沉降的因素,达到更好的脱水效果。
因污泥粘性很大,原有的相似设备经常会因污泥在设备内部的螺旋轴上粘结成块,严重影响脱泥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设备内部增设刮刀,螺旋轴旋转时刮刀处于静止状态,能有效避免粘性污泥积聚。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设备故障率低,能保持长期正常运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刀片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朗新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鸿佑环保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朗新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鸿佑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300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