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旧锂电池外壳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99363.1 | 申请日: | 201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32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陈进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进昭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易美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20 | 代理人: | 沈荣彬;朱为甫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心筒 本实用新型 锂电池 卡环 废旧锂电池 外壳回收 下陷结构 连接杆 切割槽 工作台 筒切 压杆 锂电池外壳 表面开设 底端内壁 顶端连接 端部连接 高效分离 滑动连接 回收设备 内部材料 四周外壁 组件包括 完整度 侧壁 插接 打薄 环刃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回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废旧锂电池外壳回收装置,包括工作台,工作台的表面靠近一端的位置呈下陷结构,在该下陷结构表面开设有切割槽,切割槽的上方设有筒切组件,在下陷结构的侧壁上设有连接杆,连接杆的端部连接有卡环,筒切组件包括空心筒以及空心筒顶端连接的压杆,压杆插接在卡环内并与卡环滑动连接,空心筒的底端内壁打薄形成环刃,本实用新型通过与锂电池外壳形状相同的空心筒将锂电池的四周外壁与内部材料分开,操作简单方便,且成本较低,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能够高效分离锂电池的外壳,并且得到的外壳完整度较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回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废旧锂电池外壳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及电池外壳等,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所含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污染物中含有重金属化合物、六氟磷酸锂(LiPF6)、苯类、酯类化合物等,难以被微生物降解。电池中电极材料等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中,其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碳粉尘、氟化物等将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正极材料会造成重金属污染,污染水体和土壤;负极材料会引发粉尘污染;电解液会引发氟污染以及有机物污染;隔膜材料会造成白色污染。而且,铜、镍、钴、锰、锂等有价金属的流失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废旧锂离子电池的部件进行分解,然后对各部件分别进行回收利用,现有技术中都是通过将外壳粉碎进行回收,但是该种方式不仅工作效率低下,并且很难回收到完整度较高的外壳,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废旧锂电池外壳回收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旧锂电池外壳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废旧锂电池外壳回收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表面靠近一端的位置呈下陷结构,在该下陷结构表面开设有切割槽,所述切割槽的上方设有筒切组件,在下陷结构的侧壁上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端部连接有卡环,所述筒切组件包括空心筒以及所述空心筒顶端连接的压杆,所述压杆插接在所述卡环内并与所述卡环滑动连接,所述空心筒的底端内壁打薄形成环刃;
所述工作台上方设有下压组件,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设有铰座,所述下压组件包括套筒,在所述套筒的内腔内套接有滑杆,且所述滑杆延伸到所述套筒靠近所述筒切组件的一端外,并与所述套筒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套筒远离所述筒切组件的一端连接有压柄,所述压柄的端部设有把手,所述滑杆的末端与所述压杆的一端铰接,所述套筒的底部设有铰板,且通过所述铰板与所述铰座铰接。
优选的,所述切割槽的两端对称开设有气缸槽,在每个所述气缸槽的两侧均对称开设有滑槽。
优选的,所述筒切组件下方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平切机构,所述平切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气缸槽内的气缸以及所述气缸前端的切板,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所述切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切板的一端开设有弧形刀刃。
优选的,所述切板的两侧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两个所述平切机构上的弧形刀刃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形孔,且该圆形孔与所述环刃的外壁完全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与锂电池外壳形状相同的空心筒将锂电池的四周外壁与内部材料分开,操作简单方便,且成本较低,如果外壳的外壁与底壳未彻底分离,再开启气缸,使气缸的活塞杆外伸,带动两个平切机构的切板向中间聚拢,恰好卡在环刃外围,将锂电池外壳外壁与底壳彻底切断分离,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能够高效分离锂电池的外壳,并且得到的外壳完整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下压组件和筒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进昭,未经陈进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993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