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泵用油压智能调控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589470.6 | 申请日: | 2018-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073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 发明(设计)人: | 曹正荣;裴海云;贺明学;葛田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凯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B53/00 | 分类号: | F04B53/00;F04B53/16;F04B49/00;F04B49/08 |
| 代理公司: | 合肥道正企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30 | 代理人: | 谢伟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压 连接杆 油泵 智能调控装置 固定密封板 弹簧作用 出油管 密封塞 限位板 本实用新型 调节装置 智能调控 内侧壁 移动杆 转动杆 降压 铰杆 推板 下端 转盘 密封 转动 运动会 移动 恢复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泵用油压智能调控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连接杆、固定油页和固定密封板,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出油管的内侧壁上,且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油页,所述固定油页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密封板,转动杆的转动会通过转盘带着铰杆推着限位板运动,限位板的运动会通过推板推着密封塞运动出调节孔,从而达到降压的作用;随着出油管处压力的降低,在第一弹簧作用下,移动油页和移动杆组合恢复到原来位置,密封塞在第二弹簧作用下重新进入调节孔内实现密封,因此该装置能够达到智能调控油压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油泵用油压智能调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变量泵工作时,发动机启动后,电磁阀开启,油泵的高压力变排腔连通反馈油路,内部引入油压,推动机油泵变排,节省发动机功率;压力升高到一定幅度,电磁阀关闭,高压力变排腔连通曲轴箱,内部没有油压,油泵变排幅度降低,满足发动机的流量需求。通过电磁阀开关的状态转变,实现油泵的二级变排,从而更显著得节省功率。
但是电阀门存在以下缺点:a.费用高;b.布置困难,电磁阀安装在机油泵上,布置在发动机内部,需要与发动机外部的线束连接,布置难度高,且易出现问题;c.开发难度高,电磁阀属于电器元件,需要进行防电磁干扰设计,开发设计困难;d.电磁阀布置在发动机内部,长期浸泡在高温的机油里,阀体上的塑料、橡胶件耐油要求极高,易出现质量问题等缺点,为了寻求可替代电阀门的装置,我们提出了一种油泵用油压智能调控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泵用油压智能调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泵用油压智能调控装置,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内设置有分腔板,且泵体的上端开设有进油孔和固定插接有出油管,所述出油管上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分腔板上设置有开合装置,且开合装置与调节装置之间通过钢绳相连接;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连接杆、固定油页和固定密封板,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出油管的内侧壁上,且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油页,所述固定油页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密封板,且固定密封板固定连接在出油管的内侧壁上,所述出油管内设置有移动油页,且移动油页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活动贯穿出油管的侧壁并固定连接有钢绳的一端,且移动杆缠绕连接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移动杆的侧壁上和出油管的内侧壁上,所述移动油页的下端铰接有移动密封板,且移动密封板的另一端铰接在滑块的侧壁上,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出油管上开设的滑槽内。
优选的,所述开合装置包括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内抵触连接有密封塞,且密封塞位于调节孔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弹簧的一端,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调节孔的侧壁上,所述密封塞的侧壁抵触连接有推板,且推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限位板的侧壁上,所述限位板滑动连接在调节孔内,且限位板的另一端铰接有铰杆,所述铰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转盘的前端边缘上,且转盘的后端固定插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泵体的内侧壁上,且转动杆上缠绕连接有钢绳的另一端。
优选的,所述出油管位于泵体内的一段呈矩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固定油页与移动油页的组合呈八字结构。
优选的,所述密封塞呈圆台形结构,且密封塞上固定套接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与调节孔相互靠近的一端抵触连接。
优选的,所述推板靠近密封塞的一端开设有多个防滑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中的智能调节装置可以达到以下优点:费用远低于电磁阀;不需要与线束相连,布置方便;无需进行电磁干扰设计,开发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凯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凯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894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压缩机波纹管
- 下一篇:一种石油化工泵体底脚冷却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