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向非对称无线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77195.6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167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高楷荀;倪卫娟;夏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乐界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H02J50/12;H02J50/40;H02J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巨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3 | 代理人: | 陈芹利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充电 发射端 无线充电接收 无线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 智能设备 非对称 接收端 电源输入端 无线充电座 供电 充电设备 使用场景 无线连接 高效率 壳体 充电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双向非对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端(1)和位于智能设备上的供电接收端(2),其中无线充电端(1)包括第一PCBA板(11)、电源输入端(12)、第一无线充电发射端(13)、第二无线充电发射端(14)和无线充电座壳体(15);供电接收端(2)包括第二PCBA板(21)和无线充电接收端(22);第一无线充电发射端(13)和第二无线充电发射端(14)均与无线充电接收端(22)无线连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0~40mm距离的高效率充电,适合多种使用场景,且能够同时为多部智能设备无线充电,提高了充电设备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设备充电方法的技术领域,具体设计一种新型双向非对称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智能设备日益普及,各类消费电子产品对电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电池技术目前没有实质的突破,电池已经成为各种智能设备普及的瓶颈。如何摆脱传统线缆的束缚,避免频繁充电的繁琐,已经成为取悦消费者的新方式。随着苹果公司发布集成有无线充电接收端的iPhone X,各大手机厂商都推出集成充电接收端的手机给无线充电带来了无线商机。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目前成熟的技术路线有:电磁感应方式、无线电波方式、磁共振方式、电场感应方式。其中电磁感应技术已经技术成熟,Qi标准的电磁感应方式是目前唯一大规模商用的标准。但是Qi标准的电磁感应有效距离短,普遍只有0~8mm,且收发线圈位置必须一一对应才能保证有效充电。所以无线充电器只能在同一时间近距离给一个智能设备充电。设备充电效率不高,利用率低,使用场景受到局限。而且在现实中消费者往往不止一个智能硬件需要无线充电,亟需能同时对多个智能硬件进行充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双向非对称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同时给多个智能设备供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双向非对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端和位于智能设备上的供电接收端。智能设备须支持Qi标准,无线充电时与无线充电端非有线连接,相互独立。
其中无线充电端包括第一PCBA板、电源输入端、第一无线充电发射端、第二无线充电发射端和无线充电座壳体。在第一PCBA板上设有微控制器模块和全桥驱动模块,微控制器模块与全桥驱动模块连接,微控制器模块用于控制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全桥驱动模块产生电流。电源输入端通过全桥驱动模块与第一无线充电发射端和第二无线充电发射端连接,第一无线充电发射端和第二无线充电发射端分别安装在无线充电座壳体的两个端面。
供电接收端包括第二PCBA板和无线充电接收端。第二PCBA板位于智能设备锂电池组近屏侧,在第二PCBA板上设有整流滤波模块和稳压模块,整流滤波模块与稳压模块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端位于智能设备锂电池组近后盖侧并与整流滤波模块连接。第一无线充电发射端与无线充电接收端无线连接,第二无线充电发射端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无线连接。无线接收线端用于接收来自无线充电端提供的能量。整流滤波模块有整流和滤波两方面作用,其中整流是把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滤波的作用是尽可能减小脉动的直流电压中的交流成分,保留其直流成分,使输出电压纹波系数降低,波形变得比较平滑。稳压模块是为了给手机等智能设备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源。
优选地,第一无线充电发射端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发射线圈和第一隔磁片,第二无线充电发射端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二发射线圈和第二隔磁片。
优选地,无线充电接收端包括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和第三隔磁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乐界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乐界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771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