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液体混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51995.0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377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田旭光;孙兴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营普洛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5/02 | 分类号: | B01F5/02;B01F15/04;B01F15/02;B01F15/00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104 | 代理人: | 黄晓敏 |
地址: | 257064 山东省东营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向中心 喉管 输送端 气缸 本实用新型 固体添加剂 空气控制阀 液体添加剂 混配装置 新型液体 射流器 循环泵 原液罐 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 计算机控制系统 工作效率 开口管道 人为干预 上端开口 液体添加 连接杆 上开口 下开口 自由端 混配 外壁 原液 开口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液体混配装置,包括原液罐、循环泵、射流器、气缸、液体添加剂罐、固体添加剂罐、空气控制阀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射流器包括轴向中心管和喉管,轴向中心管左侧设有开口管道;喉管贯穿于轴向中心管上方;喉管上端开口处设有“Y”形管道;气缸固定于轴向中心管一侧外壁上,气缸自由端通过连接杆与喉管相连接;原液罐、循环泵和轴向中心管左侧开口组成原液输送端;空气控制阀、固体添加剂罐和“Y”形管道上开口组成固体添加输送端;液体添加剂罐和“Y”形管道下开口组成液体添加输送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减少了人为干预因素,使物料混配更加准确,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混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液体混配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工程领域,存在大量的将不同种类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配成液体。目前通用的液体混配装置都是利用文丘里原理,采用侧向加料的方式,将固体的原材料用空气输送到容器中与液体进行混配或液体与液体进行混配。
侧向加料具有方便制造、安装快捷、控制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吸入固体配料的含量取决于文丘里原理所产生的负压空气所能携带的固体的质量,在循环泵启动或停止时,液体流量相对较小,产生的负压相对较低,此时在携带固体配料的空气进入量无法调整的情况下就极易产生堵塞现象的发生;二是混配装置受其自身限制无法随时调整,固体原材料进入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经常出现“鱼眼”现象,这样配成的液体混合物品质不稳定,极大的影响了下一阶段的工程施工和质量控制。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从结构上简单、控制方便可同时满足固液混合、双液体混合的新型液体混配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从结构上简单、控制方便可同时满足固液混合、双液体混合的新型液体混配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液体混配装置,包括原液罐、循环泵、射流器、气缸、液体添加剂罐、固体添加剂罐、空气控制阀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所述射流器由轴向中心管和喉管组成,所述轴向中心管左侧设有开口管道;所述喉管贯穿于于轴向中心管上方;所述喉管上端开口处设有“Y”形管道;所述气缸固定于轴向中心管一侧外壁上,气缸自由端通过连接杆与喉管相连接;
所述原液罐、循环泵和轴向中心管左侧开口管道通过输送管道依次连接形成原液输送端;
所述空气控制阀、固体添加剂罐和“Y”形管道上开口管道通过输送管道依次连接形成固体添加输送端;
所述液体添加剂罐和“Y”形管道下开口管道通过输送管道依次连接形成液体添加输送端。
作为优化,所述循环泵和轴向中心管左侧开口管道之间设有液体流量计,用于监测循环泵的液体排量。所述液体添加剂罐和“Y”形管道下端之间设有液体流量计,用于监测液体添加剂罐的液体输送量。
作为优化,所述固体添加剂罐和空气控制阀之间设有气体流量计,用于测量吸取空气的气体输送量。所述固体添加剂罐和“Y”形管道上端之间设有气体流量计,用于测量固体粉状物和空气混合后气体的输送量。
作为优化,所述固体添加剂罐下方设有固体称重计,用于测量添加的固体的重量。
作为优化,所述轴向中心管下端开口处呈倒圆台结构。通过缩小轴向中心管横向面积提高液体在管内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增大喉管下端开口处的负压。
作为优化,所述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和固体称重计均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入端相连。
作为优化,所述循环泵和气缸均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出端相连。计算机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分别对液体流量计、空气流量计和固体称重计进行数据计算,从而调整循环泵的液体排量和气缸自由端的行程范围,做到精确控制使混配液浓度精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营普洛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东营普洛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519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