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拟井下固井水泥环综合性能的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44357.6 | 申请日: | 2018-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03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殷启帅;杨进;施山山;李振坤;付辉;孙挺;赵少伟;严德;王啸;徐东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海油能源发展工程技术井下技术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深圳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13 | 分类号: | E21B33/13;E21B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韩嫚嫚;王春光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管 外管 本实用新型 固井水泥环 测试装置 盲堵 环形空腔 密闭内腔 综合性能 模拟井 填充 固井水泥浆 水泥浆体系 测量油气 环空间隙 胶结能力 密封连接 试压接头 注入压力 连接板 水泥环 有压力 胶结 测试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拟井下固井水泥环综合性能的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包括:内管,具有密闭内腔,所述内管的两端通过连接板密封连接,所述密闭内腔中填充有压力介质;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部,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有环形空腔,所述外管的两端能分别连接有第一外盲堵和第二外盲堵,所述第一外盲堵上连接有能向所述外管内注入压力液的试压接头;其中,在所述环形空腔中填充有固井水泥环。本实用新型能测试不同水泥浆体系、不同环空间隙时水泥环的胶结能力,本实用新型可以非常方便且精确的测量油气井固井水泥浆的胶结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井钻完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拟井下固井水泥环综合性能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资源的持续发现与开发,目前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域已经逐渐由陆地转向了浅海及深海,由常规的正常温压条件井转向了高温高压井甚至是超高温超高压井。对于作业日费极其高昂的海洋钻井及难度系数、技术要求、作业成本均极高的高温高压井,尤其是海上高温高压井,作业中的每一项环节均会对全井的作业时效、成败与否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对于高温高压井,由于地层的温度及压力条件均非常恶劣,优质的固井水泥浆可以确保合格的固井效果,确保固井水泥环不会由于恶劣的温压条件而发生破坏从而失去对井下套管及地层的支撑作用,所以钻井现场,尤其是高温高压钻完井作业现场对固井水泥浆的综合性能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因此,研制一套经济、方便、高效的装置用于测试不同的固井水泥浆在不同的井眼条件下的胶结性能是极为必要的,也可以快速高效的筛选出满足现场需要的固井水泥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拟井下固井水泥环综合性能的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简单直观,能测试不同水泥浆体系、不同环空间隙时水泥环的胶结能力,本实用新型可以非常方便且精确的测量油气井固井水泥浆的胶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拟井下固井水泥环综合性能的测试装置,包括:
内管,具有密闭内腔,所述内管的两端通过连接板密封连接,所述密闭内腔中填充有压力介质;
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部,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有环形空腔,所述外管的两端能分别连接有第一外盲堵和第二外盲堵,所述第一外盲堵上连接有能向所述外管内注入压力液的试压接头;
其中,在所述环形空腔中填充有固井水泥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盲堵包括第一底壁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壁周缘的第一筒壁,所述第一筒壁具有第一内螺纹段,所述第一外盲堵通过所述第一内螺纹段螺纹连接在所述外管的一端,所述试压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筒壁上连接有第一快速接头,所述第一快速接头上能连接有第一压力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外盲堵包括第二底壁及连接在所述第二底壁周缘的第二筒壁,所述第二筒壁具有第二内螺纹段,所述第二外盲堵通过所述第二内螺纹段螺纹连接在所述外管的另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筒壁上连接有第二快速接头,所述第二快速接头上能连接有第二压力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井水泥环通过内盲堵形成于所述环形空腔中,所述内盲堵包括:
挡块,其一端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多个轴向插入孔,所述挡块位于所述第一外盲堵内;
第一挡板,其上沿圆周方向连接有多个连接杆,所述多个连接杆能插入所述多个轴向插入孔内,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环形空腔内;
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环形空腔内,所述固井水泥环夹设在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海油能源发展工程技术井下技术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深圳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海油能源发展工程技术井下技术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深圳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443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