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长途客车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38707.8 | 申请日: | 201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971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肖川;李江;张育飞;王杰航;付冰寒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穗通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5/02;B62D25/04;B62D25/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0 | 代理人: | 贾庆 |
地址: | 4085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斜撑柱 侧围立柱 连接梁 车架 左车架 底盘 长途客车 车顶结构 车身结构 垂直连接 右侧围 横梁 本实用新型 测试成本 测试效率 车架立柱 立柱底端 上底盘 下底盘 支撑柱 侧翻 车身 测试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长途客车车身结构,包括车顶结构、侧围立柱和车架,车顶结构安装在侧围立柱顶端,所述车架包括左车架连接梁、右车架连接梁、左侧围斜撑柱、右侧围斜撑柱和支撑柱,左车架连接梁左侧端垂直连接在侧围立柱上,右车架连接梁右侧端垂直连接在侧围立柱上,所述左侧围斜撑柱两端分别连接在侧围立柱和左车架连接梁上,所述右侧围斜撑柱两端分别连接在侧围立柱和右车架连接梁上;所述车架还包括上底盘横梁、下底盘横梁和底盘斜撑柱,底盘斜撑柱一端固定连接在左车架立柱底端,底盘斜撑柱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右车架立柱顶端。通过该结构,能够顺利完成侧翻测试,同时具有结构简便、车身强度高、能够降低测试成本和提高测试效率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途客车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客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客车的车身结构主要由前部、后部、左部、右部、顶部和底盘各部分合装而成,目前客车的车身结构主要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客车的车身结构合装好之后,要对车身结构进行各种测试,例如侧翻测试、抗压测试和稳定性测试等。在做侧翻试验时,车身结构容易产生形变,会损坏地板或座位,不仅会导致试验失败,而且测试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如何设计一种长途客车车身结构,能够增强车身强度,顺利完成侧翻测试,同时具有结构简便、车身强度高、能够降低测试成本和提高测试效率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长途客车车身结构,包括车顶结构、侧围立柱和车架,车顶结构安装在侧围立柱顶端,所述车架包括车架上横梁、车架下横梁、左车架立柱和右车架立柱,车架上横梁和车架下横梁各自的两端分别和侧围立柱固定连接,左车架立柱顶端垂直连接在车架上横梁上,左车架立柱底端垂直连接在车架下横梁上,右车架立柱顶端垂直连接在车架上横梁上,右车架立柱底端垂直连接在车架下横梁上;
所述车架还包括左车架连接梁、右车架连接梁、左侧围斜撑柱、右侧围斜撑柱和支撑柱,左车架连接梁左侧端垂直连接在侧围立柱上,左车架连接梁右侧端悬空,右车架连接梁右侧端垂直连接在侧围立柱上,右车架连接梁左侧端悬空,左车架连接梁和右车架连接梁底面均通过支撑柱和车架上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围斜撑柱两端分别连接在侧围立柱和左车架连接梁上,所述右侧围斜撑柱两端分别连接在侧围立柱和右车架连接梁上;
所述车架还包括上底盘横梁、下底盘横梁和底盘斜撑柱,上底盘横梁一端固定连接在左车架立柱顶端,上底盘横梁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右车架立柱顶端;下底盘横梁一端固定连接在左车架立柱底端,下底盘横梁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右车架立柱底端;底盘斜撑柱一端固定连接在左车架立柱上,底盘斜撑柱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右车架立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围斜撑柱、侧围立柱和左车架连接梁围成三角形结构,所述右侧围斜撑柱、侧围立柱和右车架连接梁围成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围斜撑柱或右侧围斜撑柱各自与侧围立柱的角度为30度~60度。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围斜撑柱或右侧围斜撑柱各自与侧围立柱的角度为45度,左侧围斜撑柱的高度为120mm,长度为100mm。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途客车车身结构,在侧围立柱和车架连接梁之间增设倾斜的侧围斜撑柱,增加了侧围立柱和车架连接梁之间的强度,让车身结构的侧翻测试顺利完成,减少测试过程中结构的损坏,降低测试成本;在车架底盘上安装底盘斜撑柱,加强了底盘骨架的稳定性。该车身结构的整体结构简单,车身强度高,可以降低测试成本,提高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长途客车车身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长途客车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穗通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穗通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387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腹面同时变翼面的车架结构
- 下一篇:车辆悬架结构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