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低温非均相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10605.5 | 申请日: | 2018-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933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吴锡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金杉汽车工程塑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吕书桁 |
地址: | 21003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均相反应装置 超低温 充分接触 低温环境 第二壳体 第一壳体 加料速度控制 本实用新型 第二进液管 空间抽真空 材料合成 低温效果 反应进程 生产装置 反应管 进气管 绝热层 冷凝水 溢流盘 真空泵 自动化 体内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材料合成生产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超低温非均相反应装置;通过设置第二壳体,提供低温环境,通过设置第一壳体及真空泵,对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空间抽真空,避免产生冷凝水,对低温效果产生影响,通过设置绝热层,保持体系内稳定的低温环境,通过设置第三壳体内的反应管,使得第一气体和第一液体可以充分接触、反应,制得的第一中间体落入溢流盘中;通过设置第二进气管和第二进液管使得第二气体和第二液体可以充分接触、反应制得第二中间体;通过控制第一气体和第二液体的加料速度控制第一中间体的产生速度,从而控制反应进程;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合成生产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超低温非均相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塑料化是当今国际汽车制造业的一大发展趋势。当前车用市场需求已转向重量更轻的运动型多功能车、小型货车和其他轻型车辆,这将促使车用材料向更轻质化发展。轻型车辆市场对树脂如尼龙、聚丙烯、聚氨酯和其他工程塑料的需求量非常大,约占树脂市场需求总量的30%以上;对聚乙烯醇缩丁醛的需求量约占其总需求量的85%以上。汽车塑料的原料生产复杂,其中涉及超低温条件涉及非均相反应。
现有技术中,涉及非均相反应的专用装置很少,某些复杂的反应过程采用现有装置生产困难,费时费力。对于以下反应过程:
第一气体+第一液体→第一中间体(超低温条件)
第二气体+第二液体→第二中间体(超低温条件)
第一中间体+第二中间体→终产物(超低温条件)
目前,现有技术中没有设备可以实现,利用普通反应釜,无法满足低温条件,且存在混合不均匀,反应难以控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超低温非均相反应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超低温非均相反应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置在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三壳体设置在第二壳体内;
所述第一壳体外设置绝热层;
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空间与真空泵相连;
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的空间填充液氮;
所述第三壳体顶部设置设置第一入口、第二入口,所述第三壳体内、靠近顶部位置设置竖直的反应管,所述反应管包括多孔套管、第一进气管、第一进液管和液体碗形槽,所述多孔套管上端开口、下端封闭、侧壁均匀分布多个开孔;所述液体碗形槽底部中心位置设置圆形孔,所述圆形孔直径小于多孔套管的内径、大于第一进气管的外径,所述液体碗形槽底部固定在多孔套管上端;所述第一进气管从第一入口伸入多孔套管内;所述第一进液管从第二入口伸入第三壳体内、液体碗形槽正上方;所述多孔套管、第一进气管、液体碗形槽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反应管正下方设置溢流盘;所述第三壳体侧壁靠近底部位置设置第三入口、第四入口,第二进液管从第三入口伸入第三壳体内,第二进气管从第四入口进入第三壳体内,所述第二进气管位于第三壳体内部的一端为弯曲成圆形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上均匀分布出气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三壳体内设置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上端第三壳体顶出伸入,所述出液管上设置抽液泵。便于出料。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壳体内设置压力传感器。便于检测壳体内部的压力,避免未反应的气体过多,产生安全隐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进气管上设置加压泵。用于加大气体压力,促进反应进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进气管上设置加压泵。用于加大气体压力,促进反应进行。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金杉汽车工程塑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金杉汽车工程塑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106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