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05729.4 | 申请日: | 2018-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822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廖炳瑜;潘玉瑾;郭丙坤;程文晨;范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强智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8 | 代理人: | 黄耀威 |
地址: | 100071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游生物 观察装置 本实用新型 观察室 供排水系统 监测效率 连续监测 水生生物 水样采集 载物平台 观察 进样 水样 冲洗 底座 水泵 水体 自动化 震动 排放 调查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包括用于放置待观察样品的观察室,用于冲洗、水样采集和排放的供排水系统,以及用于将观察室和采水泵固定于载物平台并减轻进样震动的底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的观察方法。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可对水样中的水体浮游生物连续监测,提高了水生生物调查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监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游生物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监测产业成为环保产业关注的重点。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生物监测能综合地反映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有时甚至比理化监测更敏感。
浮游生物是指悬浮在水体中的生物,它们多数个体小,游泳能力弱或完全没有游泳能力,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浮游生物是水生食物链的基础,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反应很敏感,可作为水质的指示生物,所以在水污染调查中,浮游生物也常被列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在水域环境调查中,利用浮游生物作为指示生物开展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现阶段对浮游生物的观察和统计需置于玻片或用浮游生物计数器皿在显微镜下进行,每次更换样品均需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和效率极低,且无法实现对水体浮游生物的连续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监测效率高的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包括
用于放置待观察样品的观察室,包括样品槽,设置在所述样品槽两侧的进口管道和出口管道,且所述进口管道与出口管道的下缘高出所述样品槽底边1-2mm,所述出口管道上设置排水控制阀,所述观察室的底部为高透光玻璃;
用于冲洗、水样采集和排放的供排水系统,包括采水泵,所述采水泵的进水端与纯净水进水管和水样进水管并联,所述纯净水进水管和水样进水管上分别设置纯净水进水控制阀和水样进水控制阀,所述采水泵的出水端与观察室的进口管道连通;
用于将观察室和采水泵固定于载物平台并减轻进样震动的底座,包括观察室固定座、采水泵固定座以及管道减震支座,所述样品槽固定在所述观察室固定座上,所述采水泵固定在采水泵固定座上,所述进口管道和出口管道固定在管道减震支座上,所述底座固定于载物平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四周设有螺口,用于与螺丝吸盘连接,或与载物平台的螺口通过螺栓连接,将底座固定于载物平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控制阀、纯净水进水控制阀、水样进水控制阀以及采水泵的开关都是带有控制器的开关,通过控制器上预设定的程序可控制开关在预定的时间开启与关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通过在样品槽两侧设置进口管道和出口管道,并辅以采水泵和控制阀,可对浮游生物观察装置连续自动冲洗与自动进样,实现对水体浮游生物的连续监测,提高了水生生物调查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监测效率,为生物监测自动化奠定基础。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通过合理设置样品槽两侧的管路高度、设置固定底座和管道减震支座,可解决控制水层厚度、固定样品观察位置、减少管道震动干扰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的底座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游生物连续观察装置的观察室固定座图示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057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