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487468.8 | 申请日: | 2018-09-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14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 发明(设计)人: | 丁攀;杨志全;张震;张焜;杨文才;贾彬;王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E02B8/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泥石流 地质灾害防治 消能 分离系统 清淤系统 本实用新型 引水渠 防洪 分级 防冲击挡板 泥石流灾害 挡板 洪水 洪水流量 外侧设置 水闸门 引水槽 沟谷 减量 降速 冲击力 闸门 | ||
1.一种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系统、消能系统、停淤清淤系统、引水渠(19),
分离系统包括1个以上拦石沟(3)和拦水闸门,1个以上拦石沟(3)垂直于河道(1)的水流方向分级设置在河道(1)上游,拦水闸门包括防治系统拦水闸门(2)和河道拦水闸门(4),河道拦水闸门(4)设置在河道(1)内且在拦石沟(3)的下游,河道拦水闸门(4)与河道(1)内的水流方向垂直;
消能系统包括降速槽(7)、防爬高挡板(10)、防冲击挡板(11)、分淤道(12),降速槽(7)的顶端开口,降速槽(7)设置在河道(1)一侧且降速槽(7)位于河道拦水闸门(4)上游,降速槽(7)与河道(1)的连通处设置防治系统拦水闸门(2),防治系统拦水闸门(2)与河道拦水闸门(4)固定连接且防治系统拦水闸门(2)与河道拦水闸门(4)的顶端连通形成人行通道,降速槽(7)包括相互连通的降速直道和降速弯道(9),降速弯道(9)的顶部设置有防爬高挡板(10),降速弯道(9)的内壁设置有防冲击挡板(11),降速槽(7)侧端的顶部设置有与降速槽(7)连通的分淤道(12),分淤道(12)的另一端与河道连通;
停淤清淤系统包括停淤池(14)、进淤口(13)、引水槽(15)、泄淤闸门(17)、泄淤道(18),进淤口(13)设置在停淤池(14)的侧端且进淤口(13)与降速槽(7)的末端连通,与进淤口(13)相对的停淤池(14)另一端设置有泄淤闸门(17),停淤池(14)顶端的壁上沿泥流方向开设有引水槽(15),引水槽(15)通过引水闸门与进淤口(13)连通,引水槽(15)内壁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出水孔(16)且出水孔(16)与停淤池(14)内部连通,泄淤道(18)一端与泄淤闸门(17)连通且另一端与河道(1)连通,引水渠(19)开设在泄淤道(18)一侧且引水渠(19)的水流方向与泄淤道(18)的泥流方向相反,引水渠(19)与泄淤闸门(17)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拦石沟(3)沿河道的水流方向设置为矩形,拦石沟(3)中部的底端设置有向下的矩形凹槽,矩形凹槽的侧端设置有连通拦石沟(3)底平面的矩形台阶且矩形台阶设置在矩形凹槽的进水端;分淤道(12)的底端距降速槽(7)顶端的距离为降速槽(7)内槽高的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拦水闸门包括拦水柱、拦截栅栏(5)、闸门架、闸门(6),拦水柱竖直固定设置在河道(1)内,拦截栅栏(5)固定设置在拦水柱前端且拦截栅栏(5)与河道(1)内的水流方向垂直,拦水柱侧端的中部竖直开设有闸门槽,相邻拦水柱的闸门槽相匹配形成闸门架,闸门(6)竖直滑设在闸门架内,闸门(6)可在闸门架内上下滑动,闸门(6)包括竖直叠合的若干块水泥板,水泥板中部的外壁设置有钢筋挂钩Ⅰ,水泥板的钢筋挂钩Ⅰ上设置有与钢筋挂钩Ⅰ连接的钢丝绳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降速槽(7)底部固定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降速桩(8),降速桩(8)为横向放置的三棱柱结构且三棱柱的一面固定设置在降速槽(7)底面,三棱柱的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第一直角边设置在降速槽(7)底面,第二直角边垂直向上设置于第一直角边的前端,斜边与第一直角边的夹角为30 ~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降速弯道(9)的截面呈梯形且梯形的上边长小于梯形的下边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防爬高挡板(10)为弧形顶盖,弧形顶盖通过连接扣固定设置在降速弯道(9)的顶部,防冲击挡板(11)包括抗冲击钢板和橡胶层,橡胶层通过胶黏剂硫化固定设置在抗冲击钢板上,橡胶层贴近降速弯道(9)的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淤口(13)为逐渐扩大的结构且进淤口(13)的淤泥入口端的宽度小于进淤口(13)的淤泥出口端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停淤池(14)侧壁竖直开设有泄淤滑槽,泄淤闸门(17)滑设在泄淤滑槽内,泄淤闸门(17)包括竖直叠合的若干块钢板,钢板中部的外壁设置有钢筋挂钩Ⅱ,钢板的钢筋挂钩Ⅱ上设置有与钢筋挂钩Ⅱ连接的钢丝绳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8746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合式除冰雪装置
 - 下一篇:基于桩顶顶推平台的码头一体化施工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