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锂电池的双面涂碳的复合铝箔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485777.1 | 申请日: | 2018-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903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 发明(设计)人: | 葛仁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奔富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4/66 | 分类号: | H01M4/66;H01M4/78;H01M2/20;H01M2/2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椭圆槽 环条 凸块 铝箔本体 环形槽 加厚 复合铝箔 一体连接 凸块卡 锂电池 本实用新型 凸块侧面 凸块设置 凸块移动 限制凸块 椭圆状 贴合 连通 平行 契合 环绕 容纳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双面涂碳的复合铝箔,包括铝箔本体,铝箔本体包括相互平行的正侧和背侧,正侧一体连接有多个凸块,凸块设置为椭圆状,凸块侧面一体连接有环绕凸块的环条,背侧设置有用于容纳凸块且与凸块契合的椭圆槽,椭圆槽设置有与椭圆槽连通的环形槽,当凸块处于椭圆槽内时,环条处于环形槽内,环条的体积略大于环形槽的内部空间。当需要让铝箔本体层加厚时,将两个铝箔本体的正侧和背侧相互贴合,直至凸块卡入椭圆槽内,而当凸块卡入椭圆槽内的过程中,环条会随着凸块移动,当凸块完全处于椭圆槽内时,环条将会处于环形槽内。而环形槽与环条配合将会限制凸块与椭圆槽分离,实现加厚铝箔本体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铝箔,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双面涂碳的复合铝箔。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炭黑涂层铝箔结构简单、功能甚少,铝箔上的涂层采用的较小表面积的导电材料,涂层较厚,导致电池寿命短、安全性能低、容易腐蚀。此外,传统的铝箔使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温度升高得较高,特别是在电子产品的使用阶段,由此,可能会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公告号为CN20525563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涂层铝箔。该涂层铝箔通过在所述铝箔的表面涂布一层超大比表面积的高性能导电材料,所述涂层的厚度薄,使得所述涂层铝箔表面电阻更低,界面更加优良;此外,所述涂层铝箔能降低电池内阻,提高循环寿命和速充放电性能,减小极化,减低热效应、抑制在充电过程中的升温,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但是人们对铝箔尺寸的需求并不一致,在实际使用中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厚度,需要准备不同厚度的铝箔,成本较高,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双面涂碳的复合铝箔,其具有根据实际需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铝箔贴合来增加铝箔厚度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双面涂碳的复合铝箔,包括铝箔本体,所述铝箔本体包括相互平行的正侧和背侧,正侧一体连接有多个凸块,凸块设置为椭圆状,所述凸块侧面一体连接有环绕凸块的环条,所述背侧设置有用于容纳凸块且与凸块契合的椭圆槽,所述椭圆槽设置有与椭圆槽连通的环形槽,当凸块处于椭圆槽内时,所述环条处于环形槽内,所述环条的体积略大于环形槽的内部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铝箔本体的表面进行粗造化处理,可提高电池的充放电特性。经过表面粗造化处理后的铝箔本体与活性物质的结合力与未做表面处理的铝箔本体相比电池的充放电特性有显著提升。因此凸块的存在可以增强铝箔本体的充放电特性。另外当需要让铝箔本体层加厚时,将两个铝箔本体的正侧和背侧相互贴合,直至凸块卡入椭圆槽内,而当凸块卡入椭圆槽内的过程中,环条会随着凸块移动,当凸块完全处于椭圆槽内时,环条将会处于环形槽内。而环形槽与环条配合将会限制凸块与椭圆槽分离,实现加厚铝箔本体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块和所述椭圆槽呈阵列分布,且所述凸块和所述椭圆槽呈对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多个阵列分布的凸块和椭圆槽,增强两个铝箔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正侧的两侧均一体连接有三角状的插入块,所述背侧设置有容纳插入块的插入槽,所述插入块的体积略大于插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插入块顺着自身的斜面卡入插入槽内后,插入槽将会与插入块产生挤压作用,从而起到一定的导向和固定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入槽设置有与插入块契合且与插入槽连通的斜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入块处于插入槽内时,插入块将会恰好处于斜槽内,而斜槽的槽壁与插入块配合能够起到限制插入块与斜槽分离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正侧和所述背侧均涂有碳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奔富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奔富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857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