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型桩基础静载荷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79332.2 | 申请日: | 201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629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晖;黄星;王涛;何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郝传鑫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降量测量装置 加载装置 重物 本实用新型 检测装置 小型桩 极限承载力 单桩竖向 工程需求 工程造价 基桩连接 距离信息 实验检测 静荷载 静载荷 桩基础 基桩 加载 抗压 简易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型桩基础静荷载检测装置,包括框架,基桩,沉降量测量装置,根据沉降量测量装置所测的距离信息确定加载情况的重物加载装置;重物加载装置位于框架的一侧,沉降量测量装置位于框架的另一侧,基桩连接在重物加载装置和沉降量测量装置之间,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静载实验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小型化,简易化,能够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很好的满足对桩基础检测的工程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用实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桩基础静荷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如火如荼。在一些基础工程的建设上,如高层建筑的建设、核电站、大型桥梁、海上货物平台和码头港口,都用到桩基础技术建设,可以说桩基础工程是我国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桩基础结构一般位于地下或水下,人们往往不能观察到它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但是,桩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却决定着整个工程的后续建设和安全性问题。
因此,对基桩进行大量的试验和检测,都是极其有必要的。在工程桩基础发展的过程中,针对桩基础的质量等问题,形成了四种比较成熟的检测方法:静载法、低应变法和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孔取芯法。其中静载法是目前世界上普遍用来确定桩基础各种极限承载力的方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检测方法。
静载试验(Static Load Testing),即于基桩顶端逐级施加水平推力、竖向上拔力或竖向压力,检测和记录基桩顶端随时间产生的水平位移、上拔位移或沉降,据此确定相应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竖向抗拔承载力或竖向抗压承载力的测试方法。
在静载实验的检测中,经常用到的是慢速维持荷载法,就是指分层加载,在加载的过程中,当每级加载完毕并达到相对稳定时,再启动下一级的加载,每级加载过程中,在达到稳定前,刚开始每隔5、10、15min就要测量桩基础的沉降量并记录,之后15min测量一次,达到1小时以后每隔30min测量一下,等到基桩承载力达到所需要的1.5或2倍时,停止加载,开始分级卸载,直到为0;如果要加快检验速度,可使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目前世界上采用静载实验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时,为了受力均匀,作用于桩顶部的荷载往往由反力装置提供,这就需要在桩顶部搭建承重平台或反力架,利用千斤顶将反力架顶起,进而为基桩提供反作用力,将位移传感器置于基桩顶部测量沉降量,通过单片机将千斤顶和位移传感器统一管理,达到重物加载和数据测量的智能化。这种方法虽然利用单片机代替了人工控制,但是搭建承重平台还是需要大量的工程建设,况且遇到地势问题搭建平台还比较困难。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工程建设也需要一些小型的、有创新性的检测装置,在工程建设方面提供便捷的检测,因此一种更加简易更加智能的桩基础静荷载检测仪是相当符合现代工程建设发展的需求。
目前的静载实验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需要搭建承重平台,工程建设量较大、不易于移动且容易受到地势因素的限制,不能够满足桩基础检测的工程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桩基础静荷载检测仪,其成本低廉、更加简易方便、省去搭建平台这一步,缩短了工期,降低工程造价,符合现代工程建设的工程需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型桩基础静载荷检测装置,包括框架,基桩,沉降量测量装置,根据沉降量测量装置所测的距离信息确定加载情况的重物加载装置;重物加载装置位于框架的一侧,沉降量测量装置位于框架的另一侧,基桩连接在重物加载装置和沉降量测量装置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重物加载装置包括步进电机,丝杆,给力推板和弹簧一,步进电机通过弹簧一与基桩连接以向基桩施加均匀的作用力;沉降量测量装置包括超声波挡板,弹簧二和超声波测距装置,基桩通过超声波挡板与弹簧二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框架由铝型材拼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793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下室种植顶板防水构造
- 下一篇:一种既有建筑物基桩质量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