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纳米天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63609.2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23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崇健;费龙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沛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38;H01Q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1 | 代理人: | 何佳 |
地址: | 美国加州费利蒙***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体层 天线组件 绝缘层 基板 纳米天线 电磁波 绝缘材料 螺旋状 最上层 短路 包覆 辐射 | ||
一种纳米天线装置,包括一基板,该基板为绝缘材料所构成;至少一层天线组件位在该基板上方,各层天线组件包括至少一导体层;其中除了最上层的天线组件的导体层外,其余各层天线组件的导体层均包覆一绝缘层;其中该导体层位在该基板上方,该导体层具有一螺旋状的回路,而形成一天线回路;当该导体层通过电流时即可辐射电磁波;该绝缘层的作用即在于保护该导体层,避免短路;该绝缘层的材料为让电磁波可通过;以及其中各层天线组件的厚度为数个纳米至数百纳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天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纳米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感应充电为一种近距离的无线充电技术,应用电磁感应在两个对象之间传送能量,来自电源端的能量通过电感耦合(inductive coupling)的方式传送到靠近于该电源端的一电子装置,即是在电源端应用其感应天线线圈的通电产生电磁波,并由该电子装置上的感应天线线圈感应该电磁波而产生电流,即可应用该电流对电子装置内的电池充电。因此在充电时不需要使用导线连接电源端及电子装置,使得用户无需另行准备适用于电源端及电子装置之间的导线。
但是传统的感应充电应用低频感应以及旧式电子驱动组件,其充电效率相当低,并且在充电时会产生大量热能,因此应用在移动电子装置的充电时,其充电速度缓慢,因此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充电,且在充电其间产生的高温也会降低电子组件的寿命。再者由于需要配置相关的电子驱动组件以及天线线圈,因此也提高了整体的设计复杂度以及制造成本。
虽然目前已经有发展出极细的天线线圈,并应用高频感应以及优化的电子驱动组件,使得充电效率最高可达到86%,且制造成本也较低,而可应用于手机充电。但是此种天线线圈的充电效率仍然相当有限,且仍需耗费一定的制造成本。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希望提出一种崭新的天线线圈结构,使其可达成更高的充电效率以及更低的制造成本,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上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提出一种纳米天线装置,应用多层天线组件构成纳米天线装置,其中各层天线组件的厚度为数个纳米至数百纳米。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天线的成本仅为现有技术材料成本的万分的一。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装置可应用已知的工艺制成,如纳米工艺、薄膜工艺、厚膜工艺、打印工艺或PCB工艺等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应用多层的天线组件可以增加辐射的电磁波,达到更高的导电效率。各层的天线组件可互相错开,以达到较好的辐射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应用多层交错的天线回路可以增加天线吸收的效率,而不会使得某些电磁波没有被捕获,所以整体的接收效率可以超过九成,比现有天线的效率高出很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提出一种纳米天线装置,包括一基板,该基板由绝缘材料所构成;至少一层天线组件位在该基板上方,各层天线组件包括至少一导体层;其中除了最上层的天线组件的导体层外,其余各层天线组件的导体层均包覆一绝缘层;其中该导体层位在该基板上方,该导体层具有一螺旋状的回路,而形成一天线回路;当该导体层通过电流时即可辐射电磁波;该绝缘层的作用即在于保护该导体层,避免短路;该绝缘层的材料为让电磁波可通过者;以及其中各层天线组件的厚度为数个纳米至数百纳米。
优选的,该纳米天线装置是应用纳米工艺、薄膜工艺、厚膜工艺、打印工艺或PCB工艺中的其中一项所制成。
优选的,该至少一层天线组件为多层天线组件;多层的天线组件用于能够增加辐射的电磁波,以便达到更高的导电效率。
优选的,各层的天线组件中的天线回路互相错开,以便提高辐射效果。
优选的,在同一层的天线组件的该至少一导体层为多个导体层,该多个导体层形成数组排列的型态。
优选的,该天线回路的内侧及外侧配置电极端以用于连接外部的电线,以便形成导电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沛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艾沛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636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