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425265.6 | 申请日: | 2018-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24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 发明(设计)人: | 方四发;沈凡;孙聪;黄绍龙;郭鹏;卢吉;周锐;刘冰;尹炼;姚昀;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C7/32 | 分类号: | E01C7/32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王淳景 |
| 地址: | 430056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沥青混凝土 半柔性路面 路面结构 抗车辙 耐磨 本实用新型 钢渣 再生沥青 再生 防滑 粘结应力吸收层 力学特性 新型路面 粘结层 面层 防水 匹配 路基 铺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路基上的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粘结层、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和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本实用新型基于现有再生沥青混凝土材料(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和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的力学特性,设计一种与之匹配的路面结构形式,充分发挥新型路面的特性,具有抗车辙、耐磨、抗滑、高耐久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路的建设速度位于全球前列,未来几年,我国道路将逐渐达到使用寿命,届时将产生大量的废弃沥青混凝土。围绕废弃沥青混凝土的再生技术,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形成了一系列废弃沥青混凝土的再生技术,比如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等再生沥青混凝土材料。这些再生沥青混凝土材料与常规的热拌沥青混凝土在回弹模量、抗剪强度等力学性能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若继续沿用常规的沥青混凝土上、中、下三层以及总厚度17-18cm的典型结构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再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特性,使其存在路面承载力及抗剪低、抗车辙性能低、因半柔性再生路面材料收缩产生微裂缝造成路面使用寿命降低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它基于现有再生沥青混凝土材料(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和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的力学特性,设计一种与之匹配的路面结构形式,充分发挥新型路面的特性,具有抗车辙、耐磨、抗滑、高耐久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路基上的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粘结层、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和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和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的材料为灌入式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所述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包括再生多孔沥青路面材料和水泥砂浆,所述再生多孔沥青路面材料的空隙率为25%-35%。
优选的,所述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和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的厚度均为4-5cm。
优选的,所述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和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的空隙率均小于7%。
优选的,所述粘结层的厚度为0.3-0.6mm。
优选的,所述粘结层的材料为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
优选的,所述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的厚度为1.2-2.0mm。
优选的,所述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或高粘度改性沥青。
优选的,所述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为3-4cm。
优选的,所述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材料为SMA混合料,所述其中钢渣作为粗集料,废弃沥青混凝土作为细集料。
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路面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作为路面上层和下层,可以提高路面承载力及抗剪、抗车辙性能,而且因为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铺设厚度可以较小,从而使本结构路面总厚度降低到11-14cm,低于高速公路典型路面结构总厚度(17-18cm);在第一、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之间铺设粘结层,可以防止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因为收缩等原因产生的微裂缝反射至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可以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252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