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及导光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19746.6 | 申请日: | 2018-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96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杨越峰;陈俊伟;黄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杨胜军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第二区域 第一区域 条状微结构 导光板 邻近 背光模组 出光面 光源设置 侧位置 光源 递减 递增 延伸 | ||
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导光板、光源以及多个条状微结构。导光板具有入光侧、相对入光侧的入光对侧及出光面,出光面包含邻近入光侧的第一区域、邻近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及邻近入光对侧的第三区域,且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光源设置于邻近入光侧位置处,多个条状微结构设置于出光面上且延伸分布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各个条状微结构相对出光面的高度由入光侧朝第二区域递增,且由第二区域朝入光对侧递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及导光板。
背景技术
图1为一已知导光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02上形成多个柱状透镜104,各个柱状透镜104延伸分布于出光面102上且具有相同高度,藉由柱状透镜104的设置可提升整体辉度和遮蔽性。然而,上述设计容易形成入光亮晕或亮暗带、以及入光对侧角落偏暗的问题,降低整体的出光均匀性及视觉品味。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说明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导光板。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导光板、光源以及多个条状微结构。导光板具有入光侧、相对入光侧的入光对侧及出光面,出光面包含邻近入光侧的第一区域、邻近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及邻近入光对侧的第三区域,且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光源设置于邻近入光侧位置处,多个条状微结构设置于出光面上且延伸分布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各个条状微结构相对出光面的高度由入光侧朝第二区域递增,且由第二区域朝入光对侧递减。
本新型之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导光板,包含入光侧、相对入光侧的入光对侧、出光面及多个柱状透镜。入光侧设有入光面,且各个柱状透镜沿实质垂直入光面的方向延伸分布于出光面上。各个柱状透镜于入光侧与入光对侧之间相对出光面形成最大高度处,且各个柱状透镜具有由最大高度处分别朝入光侧与入光对侧递减的高度分布。
藉由上述实施例的设计,因条状微结构由最大高度处朝入光侧递减,因此靠近入光侧的结构高度较低,可局部降低光收敛效果而减少或避免入光侧的亮晕或亮暗带分布现象。再者,条状微结构由最大高度处朝入光对侧递减的设计,可同样降低靠近入光对侧的结构高度,以局部降低光收敛效果而改善导光板入光对侧的角落偏暗的问题。因此,可于维持良好出光辉度的前提下提高的整体出光均匀性。
本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已知导光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3A至图3D显示不同条状微结构设计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3A为条状微结构不具有高度变化的设计,图3B至图3D为不同高度递减方式的设计例。
图4为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条状微结构设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197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近红外窄带滤光片及红外成像系统
- 下一篇:一种平行光耦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