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检测装置及安检机及安检通道及机械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82188.0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995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雷晨;张定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控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5/00 | 分类号: | G01V5/00;G01V8/2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官建红 |
地址: | 52371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发射光源 红外检测装置 接收组件 本实用新型 安检通道 安检机 光源信号 机械设备 光源组 同侧 预设 收发 安全检测技术 有效照射面积 机械装置 相对设置 准确度 发射 漏检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红外检测装置,包括收发光源组,收发光源组包括第一红外发射光源和与第一红外发射光源相对设置的第二红外发射光源、设置于第二红外发射光源同侧的用于接收第一红外发射光源发出的光源信号的第一接收组件,以及设置于第一红外发射光源同侧的用于接收第二红外发射光源发出的光源信号的第二接收组件,第一红外发射光源朝第一接收组件发射第一预设角度的光,第二红外发射光源朝第二接收组件发射第二预设角度的光;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包括上述红外检测装置的安检机、安检通道和机械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检测装置、安检机、安检通道和机械设备具有有效照射面积广,检测准确度高,不易漏检多检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安全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外检测装置及安检机及安检通道及机械设备。
背景技术
如图1,现有的射线安检机一般在机体10的入口处和机体10的内部设有单对的红外对射管20,该红外对射管20检测包裹30并且进行触发起运输包裹30作用的传输带40的运作、检测包裹30的数量或触发安检机的检测动作,红外对射管20多数采用欧姆龙E3Z-T81PNP,欧姆龙系列红外对射管20品质有保证、工作稳定、灵敏度高,采用该方案简单易实现但是欧姆龙品牌价格比较昂贵。红外对射管20的安装位置有两种,一是在传输带40的端部设置,用于触发传输带40的运输动作,起节能作用;二是设于机体10内部,用于触发射线源开启和包裹30的计数。
上述的应用方案中还是发现了以下不足之处:
1.节能红外对射管20主要用于检测当有包裹30在入口处时,触发传输带40运行,将包裹30送入到机体10内部进行X光检测,当一段时间没检测到包裹30时,传输带40停止传动,这样可以节省安检机的能耗。但是在使用中会发现如果包裹30摆放位置不在红外对射管20射出的红外线的路径上时,包裹30无法触发传输带40的运作,如图2所示,当包裹30正好放到红外对射管20发出的红外线的外侧时,由于红外线未被遮挡,红外对射管20无法检测到包裹30,自然无法触发传输带40的输送动作,同样地当包裹30正好放到红外对射管20发出的红外线的内侧时,由于红外线同样未被遮挡,也无法触发传输带40的输送动作;该种情况一般是比较小的包裹30,例如钱包、折叠雨伞、250ml饮料瓶等等。在许多应用场景会用一个物品盒把这些小物件装起再过安检,这样可以避免这类问题。
2.设置于机体10内部的红外对射管20主要用于触发射线源开启的,当有物体挡住了红外对射管20时,这是就表明包裹30已经进入机体10内部,开始启动射线源。同时安检机也用它来做计数使用,假设包裹30时连续的挡住红外对射管20,直到红外对射管20没被遮挡此时计数加一。但是当遇到包裹30在同一水平线上不是连续的时候,就造成误计数和误关闭射线源。图3-图6示出多种异形的包裹30,从图3中可以看到这种包裹30进入通道之后并不能遮挡到红外光线,而是要到末端才能触发到,而这时造成的影响就是会使得该种包裹30前部分包裹30不能成像,最终的图像就是前半截没有;在图4中当包裹30较长,会造成图像的后半截没有,出图不全;在图5中当包裹30较长时,会造成图像的中间丢失;图6中包裹30如果较长,可能会使得包裹30图像截断,包裹30较长指的是包裹30长度除以传输带40速度得到通过通道时间大于射线源开启时间。图5和图6中的这些包裹30也会造成计数的困难,显然利用单对红外对射管20计数,会造成图5为两次,图6为三次。
另外如果包裹30由于太薄而不能触发到红外对射管20,显然也不能开启射线源,这种超薄的包裹30只能通过另一种扫描模式来成像,不再利用红外对射管20来进行触发射线源开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红外检测误差大以及多检、漏检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控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控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821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