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蛭诱捕筐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376382.8 | 申请日: | 2018-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368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 发明(设计)人: | 杨成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成胜 |
| 主分类号: | A01K69/06 | 分类号: | A01K69/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776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诱捕 水蛭 筐本体 网袋 定型 本实用新型 鲜活螺蛳 螺蛳 牵拉绳 浮标 攀爬 上盖 聚乙烯网片 半圆球形 内侧壁 上端 游动 捡拾 觅食 上浮 吸食 捞取 体内 穿过 封闭 汇聚 牵动 水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蛭诱捕筐,其特征是,水蛭诱捕筐本体呈半圆球形,诱捕筐本体上侧为诱捕筐上盖,牵拉绳上端穿过聚乙烯网片汇聚后缚系于浮标上,使用本实用新型设置诱捕筐,在诱捕筐本体内放置适量鲜活螺蛳,鲜活螺蛳在诱捕筐本体内侧攀爬分布,定型网袋内侧放置适量鲜活螺蛳,螺蛳攀爬分布定型网袋内侧壁上,水蛭觅食寻螺蛳气味游动到诱捕筐内侧及定型网袋外侧吸食螺蛳,起捕时捞取浮标,带动牵拉绳,水蛭诱捕筐本体在牵拉绳的牵动下上浮,与诱捕筐上盖扣合,形成封闭的水蛭诱捕筐,定型网袋及诱捕筐本体内侧的水蛭均收储在诱捕筐本体内侧,诱捕筐提出水域即可捡拾水蛭,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良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蛭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水蛭诱捕筐。
背景技术
水蛭是一种生活于水体底层的药用动物,以螺蛳为主要饵料,在水域中常隐蔽于水体底部阴暗处,或栖息于洞穴内,只是在摄食饵料时出来活动,捕捞水蛭一般是在设置摄食时,使用捞网间收起捕,收获量少,不便于水蛭的起捕。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水蛭诱捕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蛭诱捕筐,其特征是,水蛭诱捕筐本体呈半圆球形,诱捕筐上缘内缩,诱捕筐上缘直径70-90厘米,其下侧最大直径80-100厘米,诱捕筐本体深30-40厘米,诱捕筐本体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内外壁光滑,筐体密布透水微孔,所述透水微孔孔径不大于5毫米,孔间距1-2厘米;诱捕筐本体上侧为诱捕筐上盖,所述诱捕筐上盖由浮圈、聚乙烯网片、十字撑组成,所述浮圈直径1.1-1.3米,浮圈内侧设置十字撑,十字撑的下侧与浮圈下侧设置圆形的聚乙烯网片,聚乙烯网片周边附于浮圈底侧边缘,所述聚乙烯网片网目0.5-0.8厘米,所述十字撑中心缚系悬垂绳,悬垂绳下端连接定型网袋,所述定型网袋为椭圆球形,长径30-50厘米,短径10-15厘米,定型网袋内侧以塑料杆为支架,外罩网目为0.5-0.8厘米的聚乙烯网片;诱捕筐上缘均匀间隔设置3-5处悬吊绳缚系点,悬吊绳缚系点处同时缚系牵拉绳的底端,悬吊绳3-5支,悬吊绳上端固定于诱捕筐上盖边缘的浮圈上,保持诱捕筐上缘与诱捕筐上盖间距30-50厘米;牵拉绳比悬吊绳长50-80厘米,牵拉绳上端穿过聚乙烯网片汇聚后缚系于浮标上。
有益效果:使用本实用新型设置诱捕筐,在诱捕筐本体内放置适量鲜活螺蛳,鲜活螺蛳在诱捕筐本体内侧攀爬分布,定型网袋内侧放置适量鲜活螺蛳,螺蛳攀爬分布定型网袋内侧壁上,水蛭觅食寻螺蛳气味游动到诱捕筐内侧及定型网袋外侧吸食螺蛳,起捕时捞取浮标,带动牵拉绳,水蛭诱捕筐本体在牵拉绳的牵动下上浮,与诱捕筐上盖扣合,形成封闭的水蛭诱捕筐,定型网袋及诱捕筐本体内侧的水蛭均收储在诱捕筐本体内侧,诱捕筐提出水域即可捡拾水蛭,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中:1浮标,2牵拉绳,3诱捕筐上盖,4聚乙烯网片,5浮圈,6十字撑,7定型网袋,8悬吊绳,9诱捕筐上缘,10诱捕筐本体,11透水微孔,12鲜活螺蛳。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成胜,未经杨成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763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大蚕饲育机的自动喂桑叶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可折叠钓鱼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