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浮上翻式活动防汛墙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366743.0 | 申请日: | 2018-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17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 发明(设计)人: | 田利勇;张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E02B7/20;E02B7/5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陈骏键 |
| 地址: | 2000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墙体 防汛 闸门板 空箱 墙身 土侧 下板 底板 本实用新型 活动防汛墙 上翻式 侧墙 闸门 并列布置 固定设置 空间开发 排水装置 转动支座 滨水 侧缘 搭接 浮体 铰接 防洪 占用 构筑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自浮上翻式活动防汛墙结构,包括:一防汛墙体,所述防汛墙体由底板和构筑在所述底板上的临水侧墙身、临土侧墙身以及左、右侧墙身构成并形成一U型空箱库;一设置在所述防汛墙体上的自浮闸门,所述自浮闸门由若干块沿所述防汛墙体的长度方向并列布置的自浮闸门板构成,每一块自浮闸门板的下板面的临水侧缘搭接在所述临水侧墙身的顶面上,其下板面的临土侧缘通过一转动支座铰接在所述临土侧墙身的顶面上;固定设置在每一块自浮闸门板的下板面上且位于所述U型空箱库内的浮体空箱;以及一设置在所述防汛墙体后方的排水装置。本实用新型在兼顾防洪安全与滨水空间开发的同时,基本不占用墙后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防汛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浮上翻式活动防汛墙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聚集,城市防洪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河道腹地用地条件有限,传统的城市防汛墙往往采用一墙到顶的结构型式,保证防汛安全的同时却隔断了滨水空间。
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亲近自然、人水和谐的意愿也日益增强。如何在有限的河道腹地空间内,既保证防洪安全,又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成为当代城市防洪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基于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浮上翻式活动防汛墙结构,以解决在河道腹地用地条件有限的城市防洪岸段,难以兼顾防汛安全与滨水空间开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浮上翻式活动防汛墙结构,包括:
一构筑在河道防洪岸段处的防汛墙体,所述防汛墙体由底板和构筑在所述底板上的临水侧墙身、临土侧墙身以及左、右侧墙身构成,所述底板与所述临水侧墙身、临土侧墙身和左、右侧墙身之间构成一U型空箱库,在所述临水侧墙身的上部位于预警水位处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进水管;
一设置在所述防汛墙体上的自浮闸门,所述自浮闸门由若干块沿所述防汛墙体的长度方向并列布置的自浮闸门板构成,每一块自浮闸门板的下板面的临水侧缘搭接在所述临水侧墙身的顶面上,其下板面的临土侧缘通过一转动支座铰接在所述临土侧墙身的顶面上;
固定设置在每一块自浮闸门板的下板面上且位于所述U型空箱库内的浮体空箱;以及
一设置在所述防汛墙体后方的用于将所述U型空箱库内的余水排出的排水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临土侧墙身的顶面高程高于所述进水管的管顶高程,所述左、右侧墙身的顶面高程应达到设防高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相邻的两块自浮闸门板之间分别设置有一止水连接结构,位于最左侧的那一块自浮闸门板与所述左侧墙身之间设置有一左侧向止水连接结构,位于最右侧的那一块自浮闸门板与所述右侧墙身之间设置有一右侧向止水连接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止水连接结构为橡胶止水片软连接结构,所述左侧向止水连接结构和右侧向止水连接结构为P型止水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一自浮闸门板的下板面的临水侧缘与所述临水侧墙身的顶面之间分别设置有一门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临土侧墙身的顶面上位于所述转动支座的后方处设置有一斜向限位凸起,在所述斜向限位凸起的顶面上铺设有一第一止水结构,每一块自浮闸门板的下板面的临土侧缘处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止水结构;当所述自浮闸门开启后,每一块自浮闸门板上的第二止水结构与所述临土侧墙身的斜向限位凸起上的第一止水结构密封接触形成止水封闭,同时,所述临水侧墙身的斜向限位凸起对所述自浮闸门的上翻角度进行限位,使得所述自浮闸门的最高挡水高程达到设防高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667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黑臭河道的生态护岸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