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序批式塔内饱和结晶氨法脱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39141.6 | 申请日: | 2018-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201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东;陈辉;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B01D53/14;B01D53/18;B01D46/00;C01C1/2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韩正玉 |
地址: | 21004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饱和结晶 浓缩段 序批式 氨法脱硫装置 本实用新型 氨法脱硫 粉尘颗粒 出料 清洗 吸收塔 工程化应用 过饱和状态 浆液循环槽 连续式出料 过滤循环 过滤装置 交替运行 入口烟道 蒸发结晶 不饱和 喷淋层 喷淋 浓缩 改进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序批式塔内饱和结晶氨法脱硫装置,本实用新型是在一般塔内饱和结晶氨法脱硫技术的基础上对吸收塔浓缩段进行改进,增加浓缩段清洗喷淋层、入口烟道清洗喷淋、粉尘颗粒过滤循环管、粉尘颗粒过滤装置,并调整浓缩浆液循环槽的出料方式,将连续式出料改变为序批式出料,以实现浓缩段浆液在不饱和‑过饱和状态下交替运行。解决传统塔外蒸发结晶和传统塔内饱和结晶两种氨法脱硫技术在工程化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硫技术,具体为一种序批式塔内饱和结晶氨法脱硫装置。
背景技术
氨-硫酸铵法烟气脱硫技术是世界上化工领域主要的脱硫技术之一,与其他脱硫技术相比,氨法脱硫工艺具有化学反应动力强,脱硫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技术成熟,运行可靠且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按其副产物硫酸铵结晶方式不同具体可分为塔外蒸发结晶技术和塔内饱和结晶技术两类。
塔外蒸发结晶技术是利用蒸汽等热源将吸收系统产生的吸收液在蒸发系统中蒸发结晶,结晶后的浆液送分离系统进行固液分离,固体制成硫铵成品,母液回蒸发循环系统。
塔内饱和结晶是氨法副产物结晶的另一种工艺方案,在吸收塔内,利用进口烟气的热量使吸收液在塔内喷淋过程中水分蒸发,溶液达饱和浓度并析出结晶,循环浆液被送达副产物系统进行固液分离后,固体制成成品,母液回吸收系统循环使用。
塔外蒸发结晶技术具有脱硫循环系统设备磨损小,脱硫系统可长周期运行,副产物硫酸铵的品质高等优势。但同时现行的塔外蒸发结晶技术在工程化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1)装置占地面积大,一次性投资大;2)蒸发结晶需要额外的热源,能耗高,运行成本高;3)工艺流程长,系统操作温度高,操作复杂,且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4) 蒸发结晶系统容易发生故障,脱硫系统需要设置较大的浆液缓冲罐等。
塔内饱和结晶技术无需额外热源,具有能耗低、投资省、工艺流程短、操作方便及运行成本低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1)吸收塔浓缩段内衬防腐层、机泵叶轮及部分浓缩浆液输送管线磨损严重,增加了运行维修成本;2)吸收塔浓缩段管口、喷淋层喷嘴及输送管线容易堵塞;3)吸收塔浓缩段入口烟道、塔壁、底部斜板等部位容易积料;4) 浓缩段硫铵浆液氧化率不高,很难达到99%以上;5)吸收塔出口净烟气气溶胶含量较高,氨逃逸和拖尾现场严重;6)副产物硫酸铵粒径小、杂质含量高、游离酸含量过高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序批式塔内饱和结晶氨法脱硫装置,该装置包括烟气脱硫吸收塔,浓缩浆液循环槽、水洗循环槽和硫铵后处理单元;
所述的烟气脱硫吸收塔从下到上依次设有吸收液回流分布管、吸收塔氧化空气分布管、浓缩段底部隔板、浓缩浆液喷淋层、浓缩段清洗喷淋层、吸收液集液盘、吸收段填料层、吸收液喷淋层、水洗段集液盘清洗喷淋层、水洗液集液盘、水洗段填料层、水洗喷淋层、屋脊式除雾器和除雾器冲洗喷淋层,烟气脱硫吸收塔的入口烟道位于浓缩段底部隔板和浓缩浆液喷淋层之间;
空气的输出管道与吸收塔氧化空气分布管相连,氨水的输出管道与吸收液回流分布管相连,浓缩浆液循环槽底部的一个输出端与浓缩浆液喷淋层相连,吸收液集液盘底部的输出端也与吸收液回流分布管相连,烟气脱硫吸收塔的底部输出端和浓缩浆液循环槽底部的另一个输出端均与吸收液喷淋层相连,水洗液集液盘底部的输出端与水洗循环槽相连,水洗循环槽底部的一个输出端与水洗喷淋层相连,另一个输出端与水洗段集液盘清洗喷淋层相连;
空气的输出管道与浓缩浆液循环槽中的氧化空气分布管相连,氨水的输出管道与浓缩浆液循环槽中的氨水分布管相连。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吸收塔氧化空气分布管的上方设有吸收液溢流管,浓缩段底部隔板的上方设有浓缩浆液回流管,所述的吸收液溢流管和浓缩浆液回流管均与浓缩浆液循环槽的顶部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391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