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印染废水处理回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30125.0 | 申请日: | 2018-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17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杨峰;戚永洁;赵选英;史风华;王文文;周腾腾;戴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30 |
代理公司: |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 32346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24001 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印染废水处理 铁碳微电解池 本实用新型 回用装置 生物接触氧化池 硝化液回流泵 鼓风机 臭氧发生器 废水调节池 缺氧生物膜 涡流空化器 污泥回流泵 布水结构 高效运行 工艺装置 优化组合 耦合 初沉池 低能耗 二沉池 提升泵 微气泡 循环泵 中和池 树脂 臭氧 出水 回用 空化 药耗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印染废水处理回用装置,包括:废水调节池、提升泵、鼓风机、一级铁碳微电解池、二级铁碳微电解池、中和池、初沉池、缺氧生物膜池、生物接触氧化池、二沉池、硝化液回流泵、污泥回流泵、臭氧空化微气泡‑树脂耦合池、臭氧发生器、循环泵、涡流空化器。本实用新型布水结构合理,优化组合工艺,实现低能耗和药耗基础上高效运行,提供一种出水稳定、处理成本低的印染废水处理回用工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染废水处理回用装置,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防治我国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国家不断完善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同时逐步建立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其中“水十条”的实施对工业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求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淘汰高污染、落后的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其中印染行业一直是我国工业废水排放大户,每年纺织业废水排放量达到18.4亿吨,是“水十条”专项整治的重点对象,在严峻的环保形势下,印染行业面临着生存的考验,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生产废水的深度处理以及回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成分复杂、色度大、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同时印染工序用水水质要求较高,导致处理回用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目前废水回用处理技术不成熟,回用率不足10%,因此研发水资源回收、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印染废水处理回用装置,布水结构合理,结合印染废水的特点,优化组合工艺,低能耗和药耗基础上实现高效运行,旨在提供一种出水稳定、处理成本低的处理回用工艺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印染废水处理回用装备,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废水调节池、提升泵、一级铁碳微电解池、二级铁碳微电解池、中和池、初沉池、缺氧生物膜池、生物接触氧化池、二沉池、臭氧空化微气泡-树脂耦合池,生物接触氧化池还通过硝化液回流泵与缺氧生物膜池连接,所述二沉池通过污泥回流泵与缺氧生物膜池连接,所述臭氧空化微气泡-树脂耦合池中依次设置有涡流空化器、多孔托板、弱碱阴树脂、强酸阳树脂,所述涡流空化器通过循环泵与臭氧发生器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一级铁碳微电解池中填充有铁碳球填料,所述二级铁碳微电解池中填充有铁碳球填料。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缺氧生物膜池中设置有用以充氧的第一旋流曝气器,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中设置有用以充氧的第二旋流曝气器。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缺氧生物膜池中设置有生物填料,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中设置有生物填料。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涡流空化器用以产生微纳米气泡。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臭氧空化微气泡-树脂耦合池中强酸阳树脂、弱碱阴树脂分层串联填充在多孔托板上方。
本实用新型采用铁碳微电解作为预处理手段,适用于不同组分的印染废水,提升废水的可生化性,缺氧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法为生化段工艺,去除大部分污染物,成本较低,臭氧微气泡-树脂耦合作为深度处理回用工艺,臭氧在水力涡流空化器的作用下生成微纳米气泡,且产生·OH自由基,提升臭氧的利用率和处理效果,有利于降低成本,树脂采用强酸阳树脂和弱碱阴树脂串联,对尾水进行脱盐处理,最终达到回用水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公司,未经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301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表流人工湿地
- 下一篇:一种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活污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