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空蚀的舵叶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81611.8 | 申请日: | 2018-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65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果;徐强;胡胜谦;刘靖峤;翁欢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H25/38 | 分类号: | B63H25/3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2000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舵叶 流线体 底部表面 本实用新型 顶部表面 防空蚀 有效减少 有效地 空泡 空蚀 匹配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防空蚀的舵叶,包括:舵叶体和流线体,所述舵叶体底部表面与所述流线体顶部表面均为平面,所述舵叶体底部表面与所述流线体顶部表面连接,所述舵叶体底部表面的线型与所述流线体的线型相匹配。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减少舵叶底部的空泡现象,有效地避免了舵叶结构被空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空蚀的舵叶。
背景技术
以往的船舶设计中,船舶尾部的螺旋桨和舵叶的布置应尽量不超过船体基线,避免船舶航行中、坐墩时等情况下桨叶和舵叶因磕碰而损坏;同时舵叶布置于螺旋桨产生的尾流区域内,能够有效为船舶提供转向力矩。
目前随着船舶的大型化,船舶尾部配备的螺旋桨直径越来越大,而船舶尾部线型空间有限,尺寸大的螺旋桨无奈之下只能超基线布置,使得螺旋桨产生的尾流无法全部作用于舵叶,而且使得舵叶底部处于了螺旋桨尾流的中间区域。
但是传统的舵叶下表面为平面,舵叶两侧的线型在舵叶下表面处形成突变,使得舵叶下表面在螺旋桨尾流中间区域极易产生空泡现象,对舵叶底部的结构极为不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舵叶在螺旋桨尾流中间区域极易产生空泡现象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旨在防止舵叶底部在螺旋桨尾流中间区域极易产生空泡现象的防空蚀的舵叶。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空蚀的舵叶,包括:舵叶体和流线体,所述舵叶体底部表面与所述流线体顶部表面均为平面,所述舵叶体底部表面与所述流线体顶部表面连接,所述舵叶体底部表面的线型与所述流线体的线型相匹配,所述流线体的线型由所述舵叶体底部表面的线型的一半绕所述舵叶体底部表面的中心线旋转180°形成。
上述的防空蚀的舵叶,其中,所述舵叶体和所述流线体的前侧设有螺旋桨,所述螺旋桨超船体基线设置。
上述的防空蚀的舵叶,其中,所述舵叶体顶部表面为平面。
上述的防空蚀的舵叶,其中,所述流线体底部表面呈流线型设置。
上述的防空蚀的舵叶,其中,所述流线体的各站位型线均呈180°半圆形设置。
上述的防空蚀的舵叶,其中,所述流线体的各站位型线的半径与所述舵叶体底部表面的线型的各站位型值相同。
上述的防空蚀的舵叶,其中,所述流线体顶部表面的线型的各站位型值与所述舵叶体底部表面的线型的各站位型值相同。
上述的防空蚀的舵叶,其中,所述舵叶体两侧的线型与所述流线体的型线光顺过渡。
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布置于桨叶超出船体基线的螺旋桨后侧,船体的螺旋桨在水下转动发出推力时,能够有效减少桨叶产生的尾流在舵叶体底部和流线体处产生的空泡现象,有效地避免了舵叶结构被空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空蚀的舵叶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空蚀的舵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空蚀的舵叶中舵叶体顶部表面的型线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空蚀的舵叶中舵叶体底部表面的型线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空蚀的舵叶中舵叶体第一中间平面的型线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空蚀的舵叶中舵叶体第二中间平面的型线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空蚀的舵叶中舵叶体第三中间平面的型线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空蚀的舵叶中流线体的型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816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密封结构的下舵承
- 下一篇:船舶快速转向避撞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