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烹调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267508.8 | 申请日: | 2018-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069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 发明(设计)人: | 多田广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福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7/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邓宗庆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烹调装置 容器体 食材 周壁 把手 本实用新型 格子状排列 凹凸区域 加热烹调 直角交叉 烹制 内表面 平坦部 外侧面 突起 烧焦 压花 附着 加热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装置,在食材的加热烹调中使用,能够抑制多余的水分、油脂向已加热的食材附着,并且没有烧焦,能够实现均匀的烹制程度。该烹调装置具备:容器体(3),所述容器体(3)具有底部(3a)和从底部(3a)的周缘(3b)立设的周壁(3c);及把手(5),所述把手(5)设置在周壁(3c)的外侧面。通过在形成底部(3a)的内表面的平坦部(3d)以纵横呈直角交叉的格子状排列多个压花突起(7),从而形成有凹凸区域(7a)。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加热烹调食材的烹调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烹调装置的构造的一例,公开了一种烹调用锅,该烹调用锅使在外侧面部层叠重合不锈钢材、在中间部层叠重合铝材、在内侧面部层叠重合不锈钢材的容器体成型,并在该内侧面部的表面形成由规定高度和间隔构成的压花突起(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3528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明确表示压花突起5的排列,但参照该公报的图1能够推测,在一个压花突起5的周围以等间隔并呈同心圆状地配置有六个压花突起5,在相邻的压花突起5彼此之间形成有凹槽部6。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没有压花突起的情况下,由于烹调装置的平坦的底面与食材始终以面直接地接触,因此存在加热时若仅水平摇动烹调装置则容易烧焦的课题。另外,由于从食材排出的多余水分、油脂持续地与食材的周缘接触,因此还存在食材未被均匀加热的问题。
但是,即使在如专利文献1所示存在压花突起的情况下,由于在相邻的压花突起5之间凹槽部6的宽度窄且蜿蜒形成,因此存在烹调中从食材排出的水分、油脂难以从内侧面部3的表面流动,不能够充分抑制多余的水分、油脂向已加热的食材附着的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因此,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本实用新型的烹调装置,[1]具备:容器体,所述容器体具有底部和从该底部的周缘立设的周壁;及把手,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周壁的外侧面,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底部的内表面的平坦部以纵横呈直角交叉的格子状排列多个压花突起而形成有凹凸区域。
由此,由于将所述凹凸区域的凹部以直线状纵横形成,因此在烹调中从食材排出的水分、油脂容易沿着该凹部移动,不会残留在所述凹凸区域,容易聚集到该凹凸区域的外缘。
另外本实用新型[2]根据所述[1]所述的烹调装置,所述压花突起形成为与所述平坦部接触的线为圆形的冠状球体。
由此,由于与在压花突起形成有平坦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食材与由所述冠状球体形成的凸部的接触面积更小,因此能够使所述压花突起和食材进行烧焦少的局部接触。
另外本实用新型[3]根据所述[1]或[2]所述的烹调装置,所述平坦部的周缘部形成为在所述周壁和所述凹凸区域的外缘之间形成的槽部。
由此,在烹调中从食材排出的水分、油脂沿所述凹凸区域的凹部移动而存积在所述槽部,能够在烹调中将多余的水分、油脂通过擦除等方式除去。
另外本实用新型[4]根据所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装置,在所述底部及所述周壁的内表面整体形成有多个压花突起。
由此,由于食材与所述周壁也是直接接触,因此能够加热烹调大约始终与所述周壁接触的量的大量的食材。
另外本实用新型[5]根据所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装置,所述容器体形成为,从所述周壁的上端开口面看为圆角的方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福株式会社,未经中山福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675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