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加热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240553.4 | 申请日: | 2018-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484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 发明(设计)人: | 卢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5 | 分类号: | 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H01M10/633;H01M10/6568;H01M10/657;H01M10/659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姝;张伟杰 |
| 地址: | 20170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包 第一温度传感器 加热器 连通 驱动电机 控制器 电动汽车电池 本实用新型 第一加热器 第一开关 电动汽车 加热系统 通信连接 电机冷却水 低温工况 动力电机 回路连通 加热元件 能量消耗 热量回收 输出端 输入端 旁通 断开 引入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加热系统,包括:与电动汽车的电池包连通的电池包回路、与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外壳的电机冷却水道连通的驱动电机回路、控制器、以及第一温度传感器,其中:电池包回路包括第二加热器、与电池包连通的第一加热器、以及控制电池包与第二加热器连通或旁通的第一开关;驱动电机回路通过第二开关与电池包回路连通或断开;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通信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电池包出口,且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的输入端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多种加热元件,并引入动力电机热量回收技术,使电池包在各种低温工况下都能持续高效地工作,同时还能降低能量消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电池包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为驱动电机持续提供电能。电池包低温环境下充放电效率低、电池包寿命短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为了使电池包在低温环境下仍然能够高效的充放电,电池包热管理技术逐渐被广泛采用。目前,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单一加热元件对电池包进行加热,根本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在各种低温工况下的使用,并且能量消耗率高,影响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在各种低温工况下使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加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加热系统,包括:与电动汽车的电池包连通的电池包回路、与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外壳的电机冷却水道连通的驱动电机回路、控制器、以及第一温度传感器,其中:
所述电池包回路包括第二加热器、与所述电池包连通的第一加热器、以及控制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第二加热器连通或旁通的第一开关;
所述驱动电机回路通过第二开关与所述电池包回路连通或断开;
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通信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出口,且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包回路还包括:与所述电池包连通的第一水泵、以及热交换器,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包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出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的二次侧进液口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二次侧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加热器连通,且所述驱动电机回路通过第二开关与所述热交换器的一次侧进液口连通或断开。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关为第二电磁三通阀,所述第二电磁三通阀的进液口与所述电机冷却水道连通,所述第二电磁三通阀的一出液口与所述热交换器的一次侧进液口连通,另一出液口与所述电机冷却水道连通。
再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机回路包括散热器、以及第二水泵,所述第二电磁三通阀的一出液口与所述热交换器的一次侧进液口连通,另一出液口与散热器的进液口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液口与所述电机冷却水道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一次侧出液口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液口连通。
再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出口的第二温度传感器,且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通信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关为第一电磁三通阀,所述第一加热器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电磁三通阀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电磁三通阀的一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二加热器与所述电池包连通,所述第一电磁三通阀的另一出液口通过旁通支路与所述电池包连通。
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器为电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为燃油加热器,或者;
所述第一加热器为燃油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为电加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405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