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调节燃烧方式的燃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30131.9 | 申请日: | 201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413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穆延非;史绍平;张波;秦晔;陈新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R3/42 | 分类号: | F23R3/4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烧器内壁 预混燃料 空气旋流器 燃烧器外壁 燃烧室内壁 燃烧方式 燃烧装置 上下移动 片装置 气旋流 燃烧室 环形空气通道 空气旋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 空气旋流片 燃料气通道 上限位装置 下限位装置 安全实用 垂直向上 空气推力 运行负荷 综合作用 孔对齐 燃烧器 错开 套在 外壁 包围 燃料 外部 | ||
一种可自动调节燃烧方式的燃烧装置,燃烧器外壁和燃烧器内壁,燃烧器外壁和燃烧器内壁包围形成的环形空气通道和燃烧器内壁形成的燃料气通道,燃烧器内壁内部上设置有燃料气旋流片装置,燃烧器内壁外部套有空气旋流片装置,空气旋流片装置上下侧分别设置有上限位装置和下限位装置,空气旋流器和燃烧室内壁上开有第一预混燃料孔和第二预混燃料孔,空气旋流器沿燃烧室内壁外壁上下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预混燃料孔和第二预混燃料孔对齐或错开,该燃烧器垂直向上安装在燃烧室底部,利用套在燃烧器内壁上的空气旋流装置在受到空气推力或其他外力和自身重力的综合作用下,能够根据运行负荷自动做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实用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轮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动调节燃烧方式的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非预混燃烧方式相对预混燃烧方式来说,由于不受燃料-空气的当量比的影响,而且不会发生回火的现象,所以工作过程比较安全且易于控制,过去的燃气轮机的燃烧器广泛采用非预混燃烧方式。但是随着人们对污染物排放的逐渐重视,由于非预混燃烧方式的火焰温度较高,热力型NOx的排放较高,所以目前燃气轮机的燃烧器逐步采用部分预混燃烧或完全预混燃烧方式。
由于采用部分预混或完全预混燃烧方式的燃烧器,在启动时或低负荷工况运行时,燃料-空气的当量比难以达到最佳的状态,存在点火困难的问题。常规的做法是将燃烧器做成多通道的形式,在点火启动时采用非预混燃烧通道运行,或者采用燃油启动,正常运行时采用预混燃烧通道运行。由于多通道燃烧器多了非预混燃烧通道或者燃油通道,所以直径比过去的燃烧器大30%,而且结构和运行方式较为复杂。
另一方面,燃烧室作为燃气轮机的三大部件之一,其内部的工作环境是最恶劣的。其燃烧室出口处平均温度最高能达到1600℃,燃烧器附近的局部温度超过2000℃,而且燃烧器内的流速有150m/s~300m/s。以往曾出现过由于燃烧室内的燃烧器高温受损,受损部件掉入透平,导致燃气轮机的透平发生重大损坏的事故。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调节燃烧方式的燃烧装置,该燃烧器在燃机启动时或者低负荷工况时处于非预混燃烧状态,使燃烧火焰保持稳定,在燃气正常运行时处于预混燃烧状态,使燃烧火焰温度降低 NOx排放减少,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实用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自动调节燃烧方式的燃烧装置,燃烧器外壁4和燃烧器内壁3,所述的燃烧器外壁4和燃烧器内壁3包围形成的环形空气通道2和燃烧器内壁3形成的燃料气通道1,所述的燃烧器内壁3内部上设置有燃料气旋流片装置6,燃烧器内壁3外部套有空气旋流器5,所述的空气旋流器5上下侧分别设置有上限位装置7和下限位装置10,所述的空气旋流器5和燃烧室内壁3上开有第一预混燃料孔8和第二预混燃料孔9,所述的空气旋流器5沿燃烧室内壁3外壁上下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预混燃料孔8和第二预混燃料孔9对齐或错开。
所述的空气旋流器5为圆筒形结构。
所述的燃烧器垂直向上安装在燃烧室11的底部,燃烧室11垂直向上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燃机启动时或者低负荷工况时处于非预混燃烧状态,在燃气正常运行时处于预混燃烧状态。通过改变传统燃烧室的朝向,即使燃烧器受损也不会出现导致透平叶片重大损坏的事故。
而且同样将燃烧室的出口垂直向上安装,消除了烧损物或其他异物掉入透平内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高效防灰低低温省煤器系统的正视图。
图2为高效防灰低低温省煤器系统的侧视图。
图3为燃气轮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301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