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装配式墙脚连接节点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16012.8 | 申请日: | 2018-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932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郭海山;齐虎;刘康;李黎明;范昕;田力达;耿娇;王冬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4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晁璐松 |
地址: | 10002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侧构件 无粘结 纵筋 锚固段 连接节点 上侧墙体 钢筋笼 装配式 墙脚 埋入 竖部 钢筋 纵向受力钢筋 本实用新型 混凝土粘结 纵向受力筋 变形能力 地震作用 锚固钢筋 灌浆 大变形 灌浆料 锚固 伸入 竖向 套筒 预埋 拼接 混凝土 损伤 地震 保证 | ||
1.一种装配式墙脚连接节点,包括竖向对应拼接的上侧墙体(1)和下侧构件(2),所述上侧墙体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所述下侧构件为钢筋混凝土构件,
所述上侧墙体(1)的底部沿墙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预埋有一组灌浆套筒(4),所述灌浆套筒(4)的底端面与上侧墙体(1)的底端面平齐,所述上侧墙体(1)的钢筋包括预埋的上侧钢筋笼的上侧纵筋(3),所述上侧纵筋(3)的个数与灌浆套筒(4)的个数相同,所述上侧纵筋(3)的底端部穿入灌浆套筒(4)的上半部,
所述下侧构件(2)的钢筋包括下侧钢筋笼的下侧纵筋(6),所述下侧纵筋(6)对应上侧纵筋(3)设置,下侧纵筋(6)的个数与灌浆套筒(4)的个数也相同,所述下侧纵筋(6)的顶端部伸出下侧构件(2)的顶端面并穿入灌浆套筒(4)的下半部,
所述上侧墙体(1)和下侧构件(2)的拼缝处以及灌浆套筒(4)内充满有灌浆料(7),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纵筋(6)包括竖部筋(6a),所述竖部筋包括部分无粘结纵筋,所述部分无粘结纵筋由上至下分为上部锚固段(61)、埋入下侧构件(2)内的中部无粘结段(62)以及埋入下侧构件(2)内的下部锚固段(63),所述上部锚固段(61)伸入灌浆套筒(4)内与上侧纵筋(3)通过灌浆料(7)连接,中部无粘结段(62)与下侧构件混凝土(8)无粘结,下部锚固段(63)与下侧构件混凝土(8)粘结锚固,
所述中部无粘结段(62)的外侧表面包裹有将其与下侧构件混凝土(8)隔离的无粘层(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墙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上侧墙体的约束边缘构件(5)范围内的所有下侧纵筋均为部分无粘结纵筋,上侧墙体的非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的下侧纵筋(6)为全粘结纵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墙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上侧墙体的约束边缘构件(5)范围内的所有下侧纵筋均为部分无粘结纵筋,上侧墙体的非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的下侧纵筋(6)包括至少一道部分无粘结纵筋,其余为全粘结纵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墙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无粘结段(62)的长度为钢筋直径的3倍-20倍,所述中部无粘结段(62)顶端面与下侧构件(2)的顶端面的距离为1倍-10倍的钢筋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墙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粘层包括涂满中部无粘段的外侧表面防腐润滑油脂层和防腐润滑油脂层的外侧包裹的塑料布层。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墙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无粘结段(62)上设有颈缩段(621),所述颈缩段的横截面面积减缩为原截面面积的50%-90%,所述颈缩段为通过切削加工形成的截面削弱段,所述截面削弱段为相对原轮廓线(16)同圆心内缩直径削切钢筋截面形成,或者所述截面削弱段为相对原轮廓线(16)带状切削钢筋截面的上下侧或左右侧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式墙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墙体(1)的中央开有竖向的上侧通孔(9),所述下侧构件(2)对应位置开有下侧通孔(10),上侧通孔和下侧通孔对齐穿入有预应力筋(11),所述预应力筋(11)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方式为全无粘结或者部分无粘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配式墙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构件(2)为钢筋混凝土基础,下侧纵筋呈L型,还包括水平部筋(6b),所述水平部筋(6b)与下侧构件混凝土(8)粘结锚固,所述水平部筋(6b)以预应力筋(11)为中心轴,在预应力筋(11)的两侧对称朝相反的方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配式墙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构件(2)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所述下侧纵筋(6)呈竖向直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1601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拼装式建筑抗震结构
- 下一篇:一种吸水软质假山石文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