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14850.1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85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胡远航;周建明;吴根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防撞梁 副防撞梁 纵梁 碰撞力 传力 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 驾驶安全性 机舱内部 组件包括 传递 驾驶室 前部 吸收 有向 有压 变形 侵入 损伤 延伸 损害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包括:前防撞梁、连接件和副防撞梁,所述连接件将所述副防撞梁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正下方,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有车辆的纵梁,所述副防撞梁连接有向后延伸的传力纵梁,所述传力纵梁设置有压溃结构。由此,通过在前防撞梁的下方设置副防撞梁,当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可以通过前防撞梁和副防撞梁共同对碰撞力进行吸收和传递,而且可以将部分碰撞力传递至纵梁和传力纵梁处,以更好地对碰撞力的吸收,从而可以降低碰撞对车辆的机舱内部的侵入损伤,进而更好地防止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驾驶室变形造成的损害,提升驾驶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如果发生碰撞,车辆的前防撞梁难以承受巨大的外部冲击力,从而导致前机舱的碰撞破坏,严重时会对车辆中的乘员造成较大伤害。安全是车辆研发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车辆仅设置前防撞梁结构,而且前防撞梁结构难以通过严格的汽车碰撞安全测试,从而使得用户的驾驶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所述前防撞梁组件吸收碰撞力的能力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前防撞梁组件包括:前防撞梁、连接件和副防撞梁,所述连接件将所述副防撞梁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正下方,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有车辆的纵梁,所述副防撞梁连接有向后延伸的传力纵梁,所述传力纵梁设置有压溃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通过在前防撞梁的下方设置副防撞梁,当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可以通过前防撞梁和副防撞梁共同对碰撞力进行吸收和传递,而且可以将部分碰撞力传递至纵梁和传力纵梁处,以更好地对碰撞力的吸收,从而可以降低碰撞对车辆的机舱内部的侵入损伤,进而更好地防止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驾驶室变形造成的损害,提升驾驶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副防撞梁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所述前防撞梁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件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前防撞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副防撞梁设置有增强刚度的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槽在所述副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前防撞梁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连接件的下端与所述副防撞梁通过紧固件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防撞梁的下端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有供紧固件穿过的穿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前防撞梁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主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
前防撞梁组件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148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降低正面碰撞B柱加速度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铸铝的前门立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