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高通量斑马鱼偏振成像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01187.1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544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辉;杨光;金鑫;梁永;王林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21/36 | 分类号: | G02B21/36;G02B21/00;G01N21/84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2 | 代理人: | 徐典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振片 玻璃毛细管 自身轴线 偏振成像 高通量 样品池 斑马鱼 光源 筒镜 物镜 相机 旋转电机驱动 本实用新型 转动自由度 成像设备 方向垂直 同一直线 旋转电机 注射泵 软管 重合 转动 自动化 统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高通量斑马鱼偏振成像的装置,包括:光源;偏振片,由第一偏振片、第二偏振片构成,第一偏振片、第二偏振片的自身轴线相互重合,第一偏振片、第二偏振片连接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驱动第一偏振片、第二偏振片绕自身轴线转动;样品池,样品池内水浴有玻璃毛细管,玻璃毛细管具备绕自身轴线的转动自由度;注射泵,通过软管与玻璃毛细管连接;成像设备,由物镜、筒镜、相机构成;光源、第一偏振片、样品池、物镜、第二偏振片、筒镜、相机依次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与玻璃毛细管自身轴线方向垂直。采用此实用新型实现高通量自动化的统计,具备偏振成像的能力,能够准确确定样品姿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实验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通量斑马鱼偏振成像的装置。
背景技术
斑马鱼作为常用的模式动物在遗传发育研究和药物筛选中具有重要应用。正常野生型斑马鱼肌肉具有双折射效应,而特定基因突变型的斑马鱼肌肉没有双折射效应。因而适合采用偏振显微镜进行观察以区分野生型与突变型样品。
在肌肉突变的表型统计中一般利用偏振体式显微镜进行观测,基本步骤包括凝胶包埋,体式偏振显微镜下人工表型统计。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化的偏振成像装置,解决传统斑马鱼偏振成像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斑马肌肉表型统计筛选中,利用偏振光进行观测和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偏振体式显微镜进行观测。这种传统的方法不能够进行高通量自动化的统计。现有系统往往仅能进行普通明场成像和共聚焦成像,不具备偏振成像的能力.现有的偏振成像技术效率低下,不能够进行高通量成像。现有装置确定样品姿态的方法是明场成像,明场图像特征不明显,姿态确定不够准确。而偏振图像特征明显对比度高,根据偏振图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样品姿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通量斑马鱼偏振成像的装置,实现高通量自动化的统计,具备偏振成像的能力,能够准确确定样品姿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高通量斑马鱼偏振成像的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高通量斑马鱼偏振成像的装置,包括:光源;偏振片,由第一偏振片、第二偏振片构成,第一偏振片、第二偏振片的自身轴线相互重合,第一偏振片、第二偏振片连接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驱动第一偏振片、第二偏振片绕自身轴线转动;样品池,样品池内水浴有玻璃毛细管,玻璃毛细管具备绕自身轴线的转动自由度;注射泵,通过软管与玻璃毛细管连接;成像设备,由物镜、筒镜、相机构成;光源、第一偏振片、样品池、物镜、第二偏振片、筒镜、相机依次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与玻璃毛细管自身轴线方向垂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物镜用于收集图像信号,将物面图像成像到无穷远;筒镜用于将无穷远信号成像到相机靶面。第二偏振片设置在物镜后接近物镜出瞳面处,这样做主要原因是保证成像光线尽可能多的通过第二偏振片。物镜、筒镜的配合构成显微成像的基础。采用全自动的进样、成像、统计;样品计算姿态并调节。能够进行高通量的偏振成像,通过偏振成像结果来统计样品的表型分布。通过旋转电机,配合进出样系统实现高通量的偏振成像。根据肌肉偏振图像来确定斑马鱼姿态取向。两个偏振片在始终正交的状态下旋转,玻璃毛细管也自身旋转,对快速通过玻璃毛细管的样品进行高效率的观测,无关变量也得以控制,整体自动化程度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样品池为上方开口的长方体,样品池的两侧为透明的玻璃片,光源发出的光线穿透两侧的玻璃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玻璃片便于光线的透入,样品池的形状保证容纳足够的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光源与第一偏振片之间设有聚光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其作用是将LED光聚焦到样品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玻璃毛细管内径为0.8mm,外径为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011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改变观察方向的微生物检验装置
- 下一篇:一种目视辅助电子视频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