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抗拔力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87304.3 | 申请日: | 201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766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蔡维;钟言仔;罗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N3/10;G01N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李海波 |
地址: | 5105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千斤顶 测试装置 建筑幕墙 反力架 本实用新型 主体结构 抗拔力 连接板 建筑主体结构 幕墙连接结构 安全隐患 垂直连接 既有建筑 加压装置 可拆卸的 幕墙立柱 幕墙支撑 荷载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抗拔力测试装置,包括连接板和反力架,所述连接板一端与幕墙支撑结构固定连接,另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反力架的中部,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千斤顶,所述千斤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反力架和与所述幕墙立柱固定连接的建筑主体结构之间,所述千斤顶连接有用于提供模拟荷载的加压装置。本实用新型检测既有建筑幕墙连接结构的强度,减少目前建筑幕墙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抗拔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幕墙指的是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的不承重建筑外围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通常由建筑面板和建筑面板后面的支承结构组成,支承结构一般包括有立柱和横梁。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建筑幕墙基本已到了或过了保修期,近年来建筑幕墙掉落事件日益增多,那么这些既有建筑幕墙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的承载能力是否还满足设计要求及标准要求都是未知的,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既有建筑幕墙的主要破坏形态表现为幕墙整体脱落及掉落,此类安全事故将带来极大的危害。
目前,国内在该领域还无法对既有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进行全面的检测,无法对既有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承载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全面有效地对既有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进行检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抗拔力测试装置,该装置能对既有建筑幕墙与主体连接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幕墙立柱与其连接件的连接构造、连接件与后置锚栓的连接构造、后置锚栓的抗拔力性能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抗拔力测试装置,包括连接板和反力架,所述连接板一端与幕墙支承结构固定连接,另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反力架的中部,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千斤顶,所述千斤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反力架和与所述幕墙立柱固定连接的建筑主体结构之间,所述千斤顶连接有用于提供模拟荷载的加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试装置为一个可活动调节的反力装置,千斤顶前端与建筑主体结构紧密接触,千斤顶后端与反力架紧密接触,然后通过加压装置给千斤顶加压,整个测试装置通过连接板对幕墙支撑结构施加向外的荷载,模拟建筑幕墙受负风压时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处的受荷载情况,检验建筑幕墙与主体连接构造的承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幕墙支承结构包括幕墙立柱、建筑幕墙与建筑主体结构的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以下改进:
为避免对既有建筑幕墙的破坏,在所述幕墙立柱两侧设置有夹板,所述夹板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夹板夹紧所述幕墙立柱,通过搭接使幕墙立柱与所述夹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为了方便拆卸和使用,将所述夹板设计为“匚”型,所述夹板的开口端连接所述幕墙立柱,与所述夹板的开口端背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设计,所述夹板和所述连接板的数量均为二,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紧固件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夹板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板、夹板、反力架均可采用钢板等刚性件制成,所述加压装置和千斤顶可选用液压式设备或者机械式设备。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试装置可以模拟既有建筑幕墙负风压下与主体结构连接的受荷载情况,实现对既有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结构强度的检测,弥补国内对建筑幕墙的检测空白,减少目前建筑幕墙的安全隐患。
2.本实用新型的各组件之间均可采用螺栓连接,拆卸方便,各组件根据现场幕墙立柱尺寸及空间需求可以快速的更换,操作便捷高效。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873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