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诱蚊捕蚊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82005.0 | 申请日: | 201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097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忠国;钟策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中大合顺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M1/20 | 分类号: | A01M1/20;A01M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蚊子 乙醚 本实用新型 捕蚊器 释放 诱蚊 捕获 器具技术领域 种类检测 种类统计 准确度 诱蚊灯 风扇 捕蚊 壳盖 壳体 引诱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诱蚊捕蚊器,涉及捕蚊器具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壳盖、诱蚊灯、风扇以及乙醚释放机构,通过设置乙醚释放机构将引诱的蚊子迷晕,从而保持蚊子的完整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捕获的蚊子不完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利用乙醚释放机构使捕获的蚊子更好地保持完整性,从而提高蚊子数量以及种类统计的准确度,进而使得蚊子数量以及种类检测结果更准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蚊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诱蚊捕蚊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诱蚊捕蚊器通常采用诱蚊灯引诱蚊子,然后利用电热网将引诱的蚊子杀死,而电热网杀死蚊子容易使蚊子在高温下爆裂,从而使捕获的蚊子不完整,当需要利用诱蚊捕蚊器对蚊子进行数量以及种类检测时,现有技术捕获的蚊子不完整容易导致蚊子数量以及种类统计准确率降低,从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诱蚊捕蚊器,具有能够更好地保持捕获的蚊子的完整性,从而提高蚊子数量以及种类统计准确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诱蚊捕蚊器,包括:壳体,其上盖合有壳盖,所述壳盖上开设有供蚊子进入壳体的窗口;安装在壳盖内侧、朝向窗口的诱蚊灯;安装在壳体底部、用于将窗口处的蚊子吸到壳体内的风扇;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用于释放乙醚以迷晕蚊子的乙醚释放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当诱蚊捕蚊器工作时,开启诱蚊灯和风扇,蚊子会通过窗口靠近诱蚊灯,而壳体底部的风扇则将靠近诱蚊灯的蚊子吸到壳体内,此时乙醚释放机构则可以在壳体内释放乙醚,从而将壳体内的蚊子迷晕,这种方式捕获的蚊子能够较好地保持其完整性,从而使得数量以及种类统计出现误差的机率更小,提高了数量以及种类统计的准确率,进而使得蚊子数量以及种类检测结果更准确。
进一步的,所述乙醚释放机构包括安装在壳体内的乙醚盒以及放置在乙醚盒内、蘸有乙醚的棉球,所述乙醚盒上开设有透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乙醚盒内棉球上的乙醚挥发,并通过透气孔扩散至壳体内,当蚊子进入壳体内后,被壳体内的乙醚迷晕,从而使得壳体内捕获的蚊子保持完整,进而使检测结果更准确。
进一步的,所述乙醚盒上设有盒盖,盒盖包括固定层与转动层,所述固定层与转动层之间径向固定轴向转动式装配,固定层上开设有沿其周向分布的第一通孔,转动层上开设有沿其周向分布的第二通孔,转动层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层绕其转轴转动以改变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状态的推杆,所述推杆一端与转动层固设、另一端贯穿至壳体外,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供推杆沿壳体周向转动的活动槽,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组成透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使用诱蚊捕蚊器时,先利用推杆转动盒盖的转动层,使转动层上的第二通孔与固定层上的第一通孔错开,从而使乙醚盒内形成封闭的环境;当使用诱蚊捕蚊器时,反向转动转动层,使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从而使乙醚盒内的乙醚可以扩散至壳体内;这样的设置可以更合理地控制乙醚从乙醚盒内扩散出来的时间和乙醚扩散量,从而可以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降低操作者误吸入乙醚的机率,提高了诱蚊捕蚊器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均呈圆周阵列分布,且相邻两个第一通孔和相邻两个第二通孔的轴心连接的圆弧的曲率与所述活动槽延伸方向上的曲率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曲率的限定使得当推杆沿活动槽的延伸方向转动至与活动槽一端的侧壁抵触时,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且对齐,对齐状态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配合形成透气孔,当反向转动推杆至与活动槽另一端的侧壁抵触时,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完全错开,使透气孔闭合,从而无需操作者观察壳体内乙醚盒上盒盖的状态、仅需观察壳体外的推杆与活动槽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可控制乙醚盒的封闭/敞开状态;且活动槽曲率的限制使得操作者推动推杆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推得过远或过近,导致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的连通和对齐较费时的问题,提高了诱蚊捕蚊器工作状态调整的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中大合顺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中大合顺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820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病虫害监测系统用粘虫装置
- 下一篇:灭蚁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