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插接组件和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81145.6 | 申请日: | 201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043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胡刚;李广龙;苏天杰;雷高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27 | 分类号: | H01R13/627;H01R13/502;H01R2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接组件 电子设备 插头 插接段 过渡段 支撑件 插座 插接 插芯 申请 电源连接组件 信号连接组件 电连接结构 数据连接 插孔 可用 凸台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插接组件和电子设备,涉及电连接结构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如何提高电子设备中插接组件之间的插接稳定性的问题。本申请的一种插接组件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头包括支撑件和固定于该支撑件的插芯,所述插芯包括插接段和过渡段;所述插接段用于插接于插座的插孔;所述过渡段设有第一凸台。本申请的插接组件可用作电子设备的电源连接组件、信号连接组件或数据连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接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手机、pad、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上通常设有充电插孔、耳机插孔和数据传输插孔中的一种或多种,这些插孔在外接插头时能够实现电源、信号、数据的传输。
示例的,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电子设备,参见图1,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设备主体02和插头01,电子设备主体02包括壳体021和设置于该壳体021内的插座022,壳体021上设有通孔0211,插座022的插孔0221与该通孔0211相对设置,插头01包括支撑件011和设置于支撑件011上的插芯012,支撑件011支撑于电子设备主体02的壳体021外,插芯012远离支撑件011的一端穿过通孔0211配合插接于插孔0221内以实现电源、信号或数据的传输。
在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为了降低电子设备主体02与插头01之间的插接难度,通孔0211的尺寸通常设计得比插芯012的截面尺寸大很多,这样有利于插芯012与通孔0211的对准以便于将插芯012穿过该通孔0211配合插接于插孔0221内,由此降低了电子设备主体02与插头01之间的插接难度。同时,插座022设置在电子设备主体02的壳体021内,为了满足电子设备主体02的体积小型化设计需求,插座022沿插孔022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通常做得较小。这样,在插头01插接于电子设备主体02上之后,插芯012的侧壁一周与通孔0211内壁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且插芯012上插接于插孔0221内的部分的长度较短,由此插芯012形成了一端固定的悬臂梁结构,悬臂梁结构的稳定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会沿通孔0211的径向晃动,从而影响了电子设备主体02与插头01之间的插接稳定性,进而影响了电子设备的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插接组件和电子设备,用于解决如何提高电子设备中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插接稳定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插接组件,该插接组件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支撑件和固定于该支撑件的插芯,插芯包括插接段和过渡段;插接段用于插接于插座的插孔;过渡段的侧壁设有第一凸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时,该插接组件的插座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壳体内,该电子设备的壳体上设有通孔,该通孔与插座的插孔相对设置,该插接组件中插头的插接段插接于插座的插孔内,该插接组件中插头的过渡段穿设于通孔中,且第一凸台位于该通孔的内壁与过渡段之间的间隙中。这样,第一凸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充过渡段与通孔内壁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降低插头在外力作用下沿通孔的径向晃动的幅度,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子设备中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插接稳定性,进而能够提升电子设备的用户体验。
可选的,第一凸台为刚性凸台。这样,第一凸台不能被压缩,能够有效降低插头沿通孔的径向晃动的幅度,提高电子设备内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插接稳定性。
可选的,第一凸台为弹性凸台,这样,第一凸台能够对插芯形成保护,减小插芯在频繁的插拔过程中的磨损量。
可选的,插芯包括插芯壳体,第一凸台与该插芯壳体一体成型,这样,无需单独制作第一凸台,能够降低插头的制作难度。
可选的,第一凸台的高度为0.02~0.25mm,这样,第一凸台能够填充过渡段与通孔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降低插头沿通孔的径向晃动的幅度,以提高电子设备内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插接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811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4卡点自锁连接器
- 下一篇:一种水晶头修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