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载探空气球自动充气释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42781.8 | 申请日: | 2018-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20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冠琳;滕飞;江志辉;李淑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 |
主分类号: | F17C5/06 | 分类号: | F17C5/06;F17C7/00;F17C13/02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赵明媚 |
地址: | 266061 山东省青岛市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探空气球 充气单向阀 边架 底架 红外感应模块 传输管路 回转电机 控制模块 释放装置 自动充气 电磁阀 电连接 气球体 船载 电锁 自动化 高空气象探测 操作过程 充气过程 弹性限位 工作效率 人员使用 有效减少 充气源 输出端 输入端 阀口 升空 外部 | ||
一种船载探空气球自动充气释放装置,属于高空气象探测技术领域。包括气球体、底架和弹性限位带,气球体底部设有充气单向阀,底架两侧分别设有旋转边架,旋转边架上设有红外感应模块,旋转边架一侧外部设有回转电机,底架上设有与充气单向阀相连接的电锁扣,充气单向阀阀口还连接有传输管路一端,传输管路另一端设有充气源,且中间设有电磁阀,红外感应模块电连接有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控制模块输出端分别电连接有回转电机、电锁扣以及电磁阀。解决了现有探空气球升空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可在充气过程中起到稳定探空气球的作用,同时有效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人员使用,自动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载探空气球自动充气释放装置,属于高空气象探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探空气球通常在内部充以氢、氦等气体,携带仪器升空并将测定的气象数据通过无线电发回地面,从而进行高空气象的观测。现有的海洋调查航次中,探空气球通常选取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施放,故经常遇到海上风力较大且船只摇摆较为严重的情况。
现有普遍使用的传统充气模式是先将气球尾部充气口套紧在通过胶管连接氦气气瓶的铜制充气底座上,然后需要2-3人扶住并稳定气球,1人打开氦气瓶缓慢充气,待充气完毕后,将气球从充气底座上小心取下,使用细线扎紧充气口并连接传感器释放,操作步骤繁琐,给轮班制度的综合调查航次增加了极大的人员压力,同时存在因风力较大无法拉住气球,进而导致释放失败或气球损坏的情况出现。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状况,本实用新型申请人做了大量反复而有益的探索,最终产品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载探空气球自动充气释放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可在充气过程中起到稳定探空气球的作用,同时有效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人员使用,自动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船载探空气球自动充气释放装置,包括气球体、底架和弹性限位带,所述的气球体底部设有充气单向阀,所述的底架两侧分别设有旋转边架,所述的旋转边架上设有红外感应模块,旋转边架一侧外部设有回转电机,所述的底架上设有与充气单向阀相连接的电锁扣,所述的充气单向阀阀口还连接有传输管路一端,所述的传输管路另一端设有充气源,且中间设有电磁阀,所述的红外感应模块电连接有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的控制模块输出端分别电连接有回转电机、电锁扣以及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架底部设有固定支座,两侧内部分别设有旋转轴,所述的旋转边架设有四个且两两分别设置在旋转轴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的红外感应模块分别相向设置在旋转边架,且位于同一旋转轴的旋转边架之间设有弹性膜。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旋转轴上的旋转边架之间还分别对应设有伸缩杆体,所述的伸缩杆体内部分别滑动设有朝向两端的加长杆,所述的加长杆远端分别与对应的旋转边架顶部相轴接,两个所述伸缩杆体上的加长杆之间轴装有弹性限位带,所述的弹性限位带上设有定位夹。
进一步地,所述的控制模块上还设有数据处理模块,所述的气球体底部设置有绳缆,所述的绳缆自气球体底部绕过伸缩杆体顶部延伸连接有用于定位的固定块,所述的电锁扣设置在底架顶部中心的安装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回转电机与旋转边架之间还设有二级减速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传输管路自充气单向阀沿底架延伸至外部的充气源,传输管路上还分别设有用于检测反馈气球体内压力的压力检测模块以及用于控制气体流速的流量控制器,所述的压力检测模块与控制模块输入端相电连接,所述的控制模块输出端与流量控制器相电连接。
进一步地,一种船载探空气球自动充气释放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未经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427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