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染土壤电加热间接热脱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24121.7 | 申请日: | 201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276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籍龙杰;杨乐巍;吕静;杨润田;谢倩;张晓艺;李书鹏;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6 | 分类号: | B09C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张洪年 |
地址: | 100015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土壤 间接热 本实用新型 脱附装置 电加热 热脱附 底泥 液化天然气 有机物污染土壤 电器控制系统 螺旋给料机 内筒进料口 陶瓷纤维棉 外筒内表面 温度检测器 污染物排放 电加热带 燃料燃烧 热解系统 输入电量 尾气系统 液化气站 匀速旋转 整套设备 保温棉 可移动 敷设 联用 内筒 托轮 脱附 转动 反馈 能源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染土壤电加热间接热脱附装置,其中,螺旋给料机与内筒进料口相连通,内筒随托轮的转动而匀速旋转,外筒内表面敷设陶瓷纤维棉,电加热带固定在保温棉表面。所述温度检测器与电器控制系统相连通,通过反馈实时温度,调节输入电量。本实用新型用电能代替液化天然气或燃油作为传统热脱附设备的能源,作为污染土壤/底泥间接热脱附技术的热解系统,与尾气系统联用,可降低因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风险,能够稳定、连续、高效地进行热脱附处理,适用于不同类型、浓度的有机物污染土壤/底泥的处置。另外,由于不需要设置专门的液化气站或燃油站,整套设备的可移动化程度较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染土壤电加热间接热脱附装置,可用于有机污染土壤异位热脱附修复。
背景技术
热脱附或热解析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运用热能来增强污染物的挥发性,从而将污染物从污染土壤或沉积物中分离出去,并对这部分污染物先行集中处理。通常情况下,热脱附系统包括热解析单元和废气处理系统这两大模块。
相较于传统修复技术,热脱附技术的优势明显,具备超大范围的污染物处理能力,其设备可移动、使用灵活,并且经其修复后的土壤可循环再利用,尤其适用于PCBs这类含氯有机物的分离处理,可以有效避免二噁英的产生。鉴于热脱附技术的优势性能,现阶段很多欧美国家已将土壤热脱附技术工程化,在高浓度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是,受到相关设备价格昂贵、运行成本过高、脱附时间过长等种种因素的限制,热脱附技术在持久性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另外,传统热脱附装置的燃料多采用液化天然气或燃油,需要建设临时天然气或燃油储存罐。然而,当地政府出于安全考量,一系列的审批流程非常复杂。而且,近年来由于全国用气量的加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气荒”现象。
专利号为CN 104874593 A的发明公布了一种两段式间接热解析工艺处理有机污染土方法及设备,采用燃气(油)产生的热量逆向间接加热回转窑中的有机污染土壤,在低温余热段出口处引出产生的水蒸汽进行冷凝,防止水蒸汽进入高温段加热造成热量的不必要损失。不过该套装置对于天然气、燃油等供应不充足等地区应用比较受限;而且,该装置采用二燃室处理有机废气,增加了系统能耗以及总体处置成本。
专利号为CN 104307865 A的发明公布了一种污染土壤热驱脱附修复系统和方法,以高温烟气、高温空气、高温蒸汽或高温液体等余热为热源,采用间接加热进行污染土壤修复过程。该法的不足之处是,该装置必须安装在靠近产生此类热源的设备附近,若该设备距离污染场地较远,污染土壤运输费用增加,提高处理成本,经济性差。
专利号为CN 104226681 A的发明公布了一种持久性污染土壤间接热脱附处置装置及方法,所述的双层圆筒回转窑式炉体内外窑体同心同轴,污染土壤在内外窑体之间的孔隙部分进行热脱附处置,内外窑体之间的孔隙部分高度为20~35cm;热源分别作用于内窑体的内壁与外窑体的外壁,增强加热效果;双层圆筒回转窑式炉体的外窑体内壁设多个抄板,通过抄板实现土壤在回转窑式炉体内的行进运行。该发明在外窑体内壁设置多个抄板的设计,增加了系统运行维护的费用和难度。
以上异位热脱附系统或装置存在能源来源受限的缺点,而且存在燃料燃烧产生二次污染等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污染土壤电加热间接热脱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241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