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屏蔽泵防冻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22116.2 | 申请日: | 201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696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欣;周文鹏;李聿营;高常春;肖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0 | 分类号: | F04D29/00;F04D13/12;F04D29/046;F04D15/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55400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制循环管路 备用泵 压力表 本实用新型 防冻系统 强制循环 主泵出口 主三通管 根部阀 屏蔽泵 针阀 主泵 并行连接 出口管路 防冻技术 降低设备 节约设备 维修费用 一端设置 出口管 故障率 三通管 连通 备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防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屏蔽泵防冻系统,包括并行连接的主泵和备用泵,主泵出口管路上设置根部阀,所述主泵出口管路通过主三通管分别连接至主泵压力表和强制循环管路,强制循环管路与主三通管连通的一端设置强制循环第一针阀,所述强制循环管路另一端通过备用三通管分别连接至备用泵压力表和备用泵出口管路,备用泵出口管路上也设置根部阀,强制循环管路另一端同时设置强制循环第二针阀。本实用新型降低设备故障率,节约设备维修费用,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防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屏蔽泵防冻系统。
背景技术
丁辛醇车间的工艺条件是所输送介质中需配备多台输送含水介质屏蔽泵,正常生产时一开一备,备用屏蔽泵由于泵的工作状态静止,在冬季气温降低时泵体内的微量水分会结冰,由于屏蔽泵的结构特性,无法通过盘车了解泵体内工作介质的状态。造成屏蔽泵切换至备用泵时,屏蔽泵内的工作介质由液体变为液体、固体混合状态,改变了屏蔽泵内依靠纯液体介质冷却润滑的工作方式,造成屏蔽泵滑动轴承、止推轴承损坏电机屏蔽套磨穿,介质进入电机内部,电机严重烧毁的设备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蔽泵防冻系统,降低设备故障率,节约设备维修费用,提高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屏蔽泵防冻系统,包括并行连接的主泵和备用泵,主泵出口管路上设置根部阀,所述主泵出口管路通过主三通管分别连接至主泵压力表和强制循环管路,强制循环管路与主三通管连通的一端设置强制循环第一针阀,所述强制循环管路另一端通过备用三通管分别连接至备用泵压力表和备用泵出口管路,备用泵出口管路上也设置根部阀,强制循环管路另一端同时设置强制循环第二针阀。
主泵为常用运行泵,冬季来临时,打开新加的强制循环第一针阀和强制循环第二针阀,主泵通过强制循环管路将流动的介质输送至备用泵内,备用泵内的静止介质开始流动,不会结冰,保证备用泵在开泵时,不会因为介质状态的改变而损坏,使其处于正常备用状态。强制循环第一针阀和强制循环第二针阀均采用DN15针阀,根据生产需要,可以随时平稳倒泵。
其中,优选方案为:
所述主三通管和备用三通管均采用异径三通管,其中,与强制循环管路连通的一端直径最小。
所述强制循环管路上设置流量视镜,可通过流量视镜观察强制循环管路内的介质流量,流量过大将影响主泵的出口流量,流量过小将无法达到防冻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彻底解决了输送含水介质的屏蔽泵在冬季由主泵倒备用泵时,备用泵内介质结冰使屏蔽泵损坏的问题;屏蔽泵出口强制循环管路的建立使备用泵内的静止介质流动起来,流量视镜的作用使操作完全透明化,不会因循环量过大,造成有效介质的大量浪费,使主泵的出口流量降低;也不会因为循环量过小,达不到含水介质在低温环境下始终保持液态的形态,大幅延长了屏蔽泵轴承、屏蔽套的使用寿命,使屏蔽泵在冬季的连续运行时间大幅度提高。
2、本实用新型有效降低了设备的维修费用,含水屏蔽泵内的工艺介质如果受温度影响由液态变为固液混合状态,运行时会造成滑动轴承、止推轴承、电机定子与转子润滑效果变差,甚至干磨,滑动轴承、止推轴承的材质是碳化硅,干磨后会发生突然碎裂的现象,同时屏蔽泵定子与转子屏蔽套间隙只有0.5-1.7mm,介质状态的改变,流动性变差,会造成温度骤升,直接损坏屏蔽套,介质进入电机内部,烧毁电机。现一套滑动轴承价格约为1-3万元,电机及屏蔽套价格约为5-10万元,本实用新型实施后,屏蔽泵轴承及电机定子与转子干磨的隐患会彻底消除,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按丁辛醇车间现有30台屏蔽泵计算,一次节约维修费用:5万元(按备件的平均价格计算)×15(一主一备用)=75万元。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221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