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稠化程度的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15819.2 | 申请日: | 2018-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071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黄永恒;司政凯;赵明伟;陈晓飞;张梦安;李豪杰;苏向东;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兴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10 | 分类号: | G01N11/10 |
代理公司: | 河南大象律师事务所 41129 | 代理人: | 范志远 |
地址: | 4501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压加气混凝土 粉煤灰 挠性元件 稠化 坯体 本实用新型 检测装置 检测杆 检测组件 相对设置 导向孔 导向柱 检测 模壳 绕行 伸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稠化程度的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于模壳上的用于伸入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坯体的检测杆、用于勒压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坯体的挠性元件、设置于检测杆上改变挠性元件绕行方向的导向孔和/或导向柱以及与挠性元件配合使用的用于检测挠性元件所受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坯体阻力大小的检测组件。本实用新型能够代替人工进行稠化度检测且能够测得稠化程度的具体参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稠化程度的检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稠化程度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新型建材的发展,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也随之发展起来,由于其诸多良好的性能被广泛应用。所述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制备过程,必然要经过加气混凝土稠化的过程。所谓稠化是指加气混凝土料浆失去流动性并具有支承自重能力的状态。稠化是由于料浆中的石灰、水泥不断水化形成水化凝胶,使坯体中的自由水越来越少,水化凝胶对材料颗料的粘结和支撑,从而极限剪应力急剧增大且流动性逐渐丧失的结果。
然而,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稠化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质量,但目前还没有用于检测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料浆稠化阶段稠化程度的相关设备,这一过程通常是人工经验法进行测试,检测的结果不准确、无法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不利于定量分析也不不利于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产品的质量的把控。因此,急需一种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料浆稠化程度的自动检测设备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稠化程度的检测装置,其能够代替人工进行稠化度检测且能够测得稠化程度的具体参数,具体而言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稠化程度的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于模壳上的用于伸入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坯体的检测杆、用于勒压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坯体的挠性元件、设置于检测杆上改变挠性元件绕行方向的导向孔和/或导向柱以及与挠性元件配合使用的用于检测挠性元件所受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坯体阻力大小的检测组件。
进一步,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于检测杆上的支撑块、与支撑块轴向单子自由滑动连接的滑动轴、套装于滑动轴上弹性元件、设置于弹性元件一侧的用于检测弹性应变的感应装置和用于显示应变值的显示装置。
进一步,每个所述检测杆上均设置有一个检测组件,所述挠性元件两端分别连接于两相对的检测组件的滑动轴上。
进一步,所述相对的两检测杆其中一个之上设置检测组件,所述挠性元件一端连接于滑动轴,另一端连接于另个检测杆的上部。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方便所述两检测杆对正和便于收纳检测杆的折叠杆。
进一步,所述模壳安装检测杆处设置有用于与检测杆配合的凹槽。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驱动检测杆自动伸入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坯体的驱动装置,所述检测杆沿模壳竖直方向上上下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挠性元件在检测终了后不易在坯体上留下印痕,对有效坯体不产生破坏,利于保持坯体表面质量。本实用新型采用挠性元件勒压的方式对坯体进行稠化程度的检测,利用挠性元件较长的跨度可以配体稠化程度的均一性。本实用新型检测的结果准确、能够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有利于数据定量分析也有利于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产品的质量的把控。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将结合下文具体实施例中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A局部剖视图;
图3为改进的模壳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兴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兴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158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