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水检查井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07563.0 | 申请日: | 201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01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许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辉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2 | 分类号: | E03F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盖 污水检查井 气球 透水孔 直筒部 复位弹簧 锥形部 井筒 挡环 臭气 井口 直径大于锥形 本实用新型 公共设施 螺纹连接 竖直设置 雨水渗透 透气孔 上端 城市道路 堵死 直筒 泄漏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检查井结构,涉及城市道路公共设施领域,包括井筒、设置于井筒上方的井口结构,所述井口结构内设置有井盖,所述井盖开设有多个贯穿井盖的透水孔,所述透水孔包括锥形部以及设置于锥形部下方的直筒部,所述直筒部内设置有阻气球,所述阻气球直径小于直筒部直径且阻气球直径大于锥形部上端直径,直筒部下端螺纹连接有挡环,挡环与阻气球之间竖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能够推动阻气球堵死透水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井盖上开设有透水孔后,污水检查井内的臭气又会通过透气孔传到外界的问题,具有能够便于雨水渗透入污水检查井内,又能防止臭气从井盖泄漏,保护环境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城市道路公共设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水检查井结构。
背景技术
污水检查井是排水管道系统上为检查和清理管道而设立的窨井。同时还起连接管段和管道系统的通风作用。相邻两井之间管段应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在管道断面改变处、坡度改变处、交汇处、高程改变处都需设置检查井,在过长的直线管段上也需分段设置检查井(根据管道直径和雨、污水类型规定分段间距)。
现有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180984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雨水、污水检查井结构,它包括井体和井盖,所述井盖设置在井体口的位置,它还包括安全防坠板,所述安全防坠板的形状大小与井体横截面匹配、并设置在井盖下方的井体内。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污水检查井结构,在井盖下方的井体内设置了安全防坠板。这样,当井盖脱落时,由于安全防坠板存在,可以避免车辆损坏和交通事故。同时,也可以避免井盖脱落使地面上的泥土、杂物掉入井内,引起管道难以正常排水。
但当下雨时,这种一种雨水、污水检查井结构无法实现路面上的积水流入到检查井内,进而会导致路面积水较多,影响街道排水,针对于此,现有技术中也常常在井盖上开设有透水孔,但采井盖上开设有透水孔后,污水检查井内的臭气又会通过透气孔传到外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检查井结构,具有能够便于雨水渗透入污水检查井内,又能防止臭气从井盖泄漏,保护环境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污水检查井结构,包括井筒、设置于井筒上方的井口结构,所述井口结构内设置有井盖,所述井盖开设有多个贯穿井盖的透水孔,所述透水孔包括锥形部以及设置于锥形部下方的直筒部,所述直筒部内设置有阻气球,所述阻气球直径小于直筒部直径且阻气球直径大于锥形部上端直径,直筒部下端螺纹连接有挡环,挡环与阻气球之间竖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能够推动阻气球堵死透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井盖上方有积水时,通过积水压力下压阻气球能够带动阻气球下降,从而使积水流入透水孔,并通过透水孔流入污水检查井内,随着积水的逐渐减少,阻气球上方逐渐失去压力,第二复位弹簧又能自动推动阻气球抵接于锥形部进而阻挡透水孔,进而防止臭气泄漏。
较佳的,所述井盖对应透水孔上端的位置均开设有锥形的聚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工作时,井盖上的水可以通过聚水槽收集并流至透水孔,进而加快井盖上积水的从透水孔流入污水检查井的速度。
较佳的,所述井口结构一侧开设有沉槽,所述沉槽中部开设有井口,所述井盖设置于沉槽内,所述井口结构远离沉槽的一侧开设有容纳腔,井盖的两侧分别水平滑移连接于容纳腔以及沉槽,井盖能够滑移至容纳腔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需要打开井口检查时,可以将井盖滑移至容纳腔内,从而打开井口,操作方便。
较佳的,所述井盖的两侧分别固设有滑块,所述沉槽的两侧以及容纳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沉槽的两侧以及容纳腔两侧的滑槽相互连通,所述滑块滑移连接于滑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辉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辉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075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